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9-08-03 07:18:08
110歲杭州火柴廠申遺
實體已經消失 老設備成為展品 該行業向文創轉型抱團取暖
杭州火柴廠舊照
杭州火柴廠產品外包裝
7月31日,58歲的杭州火柴廠廠長胡午寅在截止時間前把所有申遺材料交給了杭州上城區非遺辦。成立于1909年的杭州火柴廠曾經風光無限,但近年來銷量連連下降,靠著文創火柴與出口業務基本收支平衡。日漸窘迫的狀況不僅發生在這家百年老廠,也同樣是國內僅剩的幾十家火柴廠商共同的命運。
一群平均年齡幾近半百的從業者希望將火柴作為商品的壽命再延長一些,但他們知道,那一天終將到來。“如果能用非遺的形式將火柴制作這種工藝保留下來,讓后人還能知曉其中的文化魅力,那我們的努力就有價值。” 胡午寅說。
準備申遺 希望為杭火帶來新機遇
創立于1909年清朝宣統元年的杭州火柴廠今年迎來了自己110歲的生日。作為它現在的掌門人,胡午寅在剛剛過去的7月完成了一項重要工作——申請杭州市上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7月31日,胡午寅在自己朋友圈寫道:杭州上城區申請非遺截止日期,終于把我廠所有的申請資料交給了非遺辦。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弘揚浙江民族工業文化而努力奮斗。
8月2日,胡午寅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杭州火柴廠作為一個百年老字號傳到自己手中,他希望盡可能地保存下來。為準備此次申遺材料,胡午寅總共花費了三個月時間。
他介紹,此次申遺是以杭州火柴廠為主體的火柴制作工藝。其中包括杭州火柴廠的創立時間、地址、發展過程,還有該廠在一百年歷史中技術的變革。“關于這些歷史,杭州檔案館有著非常完整的史料保存,有一些老廠資料甚至是第一次看到。”胡午寅說,杭州火柴廠曾經有過輝煌,20世紀80年代最興盛時期,全廠職工1400人以上,年銷售火柴超過80萬件,買火柴要憑票。“那時的生產工藝和企業效益是相當不錯的。”
在胡午寅看來,如果這次申遺成功,一方面能將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另一方面杭州火柴廠獲得政府層面進一步的關注,或許能帶來新的機遇。
火柴廠申遺,杭州火柴廠并非第一家。家喻戶曉的“泊頭火柴”制作技藝早在2009年已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泊頭火柴傳承人田向農對該技藝成為非遺的功能深有體會:如今,工廠除了依然在生產包括民用、貼廣告、工藝類火柴等,更重要的社會責任是把火柴制作技藝等傳統文化通過展覽、講座等形式向更多人進行宣傳。“終有一天,火柴將告別日用商品屬性,但是如果人們還能以一種文化傳承的形式去了解它,那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行業現狀 全國大型民用火柴廠不超5家
隨著打火機的普及和老百姓用火方式的改變,火柴經營每況愈下。據統計,火柴行業最興盛時期,全國共有200多家火柴廠。田向農算了算,到如今,生產民用火柴的大型廠家不超過5家,擁有先進生產線的則更少。
國內現存僅剩的幾家火柴廠中,領導者多已年近六旬,員工平均年齡也在40歲左右。“工作并不輕松,工資也不高,年輕人都不愛來。”田向農說。
胡午寅回憶,直到2009年之前,他的廠每年都能銷25萬件左右。往后越來越少,2018年,杭州火柴廠的銷量為5萬件。“一年400萬元的銷售額,相較2017年下降20%,除去開支幾乎沒賺頭。”
火柴銷量去勢明顯的端倪其實從21世紀初期就開始顯現。胡午寅2003年加入杭州火柴廠,隨后臨危受命成為廠長。彼時,火柴的市場需求量已明顯下降,外地品牌因其低廉的價格對杭州火柴廠構成威脅。胡午寅堅持“百年老廠品質為先”的原則,不斷投資建廠,還自掏腰包引進了流水線,算是穩住了市場。
曾有一度,因為產品低廉的售價與不斷增長的用人、用工成本已經難以對等,胡午寅甚至需要拿自家的錢去養廠子和工人。家人不理解,他卻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已經做了那么多不甘心停下來。
2018年10月,占地11畝、位于千島湖的杭州火柴廠爆破拆除,為途經此地的杭黃高鐵讓路。杭州火柴廠的實體從此消失,如今人們看到印著杭州火柴廠字樣的在售火柴皆是由該廠將訂單下發到其他合作廠家完成制作的產品。而杭州火柴廠過去的老設備已成為展品,用另一種方式發揮著自己的余熱。
文創路線 抱團經營延續火柴商品生命
如何讓小小火柴升級轉身,更加適應市場,如何讓這個凝聚著歷史記憶的物件傳承下去,是火柴行業每一位領導者都在思考的問題。從2013年開始,田向農的泊頭火柴相繼推出臉譜火柴、山水火柴、畫軸火柴。讓火柴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現在,數百種火柴還賣到了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田向農告訴北青報記者,在目前泊頭火柴的經營板塊中共分國內民用、出口和創意類火柴。而最后一種又分為和企業合作的貼廣告火柴、收藏類火柴和文創類火柴。“目前來看,文創類的火柴要比貼廣告合作的火柴銷量更好。”他說。
這樣的嘗試也在杭州火柴廠內進行。胡午寅甚至曾找來自己剛畢業的兒子設計文創火柴,一批婚慶火柴、旅游火柴、藝術火柴應運而生。
除此之外,2013年成為全國火柴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的胡午寅干了件大事——整合全國火柴制造廠商,資源互補。胡午寅管這些廠長叫“火柴兄弟”,如今這個圈子里的兄弟人數屈指可數。除了幾家還有生產線的工廠,剩下的都是粗放型加工。
沒有了實體廠房的杭州火柴廠依然能將它的產品售至各地,而它們真正的產地或是黑龍江、或是福建、或在河南。“各地都有自己政策、人力、資源的優勢。我們合作生產,把訂單下發到這些廠家,既能節約成本,又維系了各自品牌的發展。” 胡午寅說。
為了火柴制造業的生命延續,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沒少花心思。但從目前來看,各類轉型并未給這個行業帶來明顯的起色。“保證收支平衡”是大家在提到經濟效益時,說得最多的詞。
大家都知道,隨著時代發展,這個行業終將走向末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這個行當存續的時間更長一點。相比營商,我們更看重這份情懷。”田向農說,我們希望用文創的產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保存下來的非遺形式也能在未來繼續告訴人們關于火柴的故事。能讓文化傳承下去,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文/本報記者 熊穎琪 統籌/池海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