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2019-09-12 16:55:09
新中國經濟發展70年,滄桑巨變,壯麗輝煌。
70年,財政收入從相當于303億斤小米起步,到增長近3000倍;工業從一窮二白,到129家企業霸屏世界500強榜單;百姓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全面奔小康。國家、企業和個人三大賬本,勾勒出70年來中國經濟巨變的清晰軌跡。
國家賬本:
財政收入增長2900倍
“1949年財政收入只相當于303億斤小米,而赤字卻達264億斤小米。”前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在《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六十年》一文中如此描述。
1950年,我國財政收入僅62億元,到1999年首次突破10000億元,再增至2018年的超過18萬億元,增長2900多倍,連續13年穩居世界首位。
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生產建設性財政”(主要投入工業、農業等建設重任)到“公共民生財政”(主要為教育、醫療等支出),我國財政支出從68億元增至22萬億元,增長了3200多倍。
經濟發展是財政收入增長的根本。我國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了175倍,年均增長8.1%,穩居世界第二。
企業賬本:
資產和收入雙雙大幅增長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但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生產建設所需的水泥,當時非常緊俏。”資深水泥專家劉作毅說。
劉作毅告訴記者,1949年,全國只有14家水泥廠,年生產能力不足300萬噸,實際年產量僅66萬噸。如今,無論從裝備還是產量來看,中國水泥企業都已穩居世界前列,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舉世矚目。
2018年,全國累計水泥產量21.77億噸,水泥企業營收和利潤總額也隨之飆漲。2018年,全國水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8823億元,利潤1546億元。其中,A股水泥龍頭海螺水泥,2018年營業收入超過1284億元,凈利潤超過298億元。
水泥企業只是各行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1952年,國有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僅為28.2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49億元。1978年至2018年間,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實現年均增長11.9%和10.3%;2018年國有企業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分別達到1978年的247.1倍和130倍。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不斷壯大,開始登上世界舞臺。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達129家,歷史性地超過美國。從1989年只有中國銀行一家上榜,到2019年129家中國企業霸屏500強榜單,僅用了31年。
個人賬本:
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近60倍
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里,陳列了很多“老上海”珍藏多年的文物。其中,陳清揚老人親筆記下的從1947年至2006年的29本賬簿頗受關注。一本本賬簿里,定格著一個個歷史瞬間。
這套賬本里的紙幣計價單位有四種:一是1948年7月前的法幣,其購買力不斷下降,1937年100元法幣可買兩頭牛,到1947年只能買一塊煤;二是1948年8月開始發行的大面值直逼天價的金圓券;三是上海解放至1955年5月10日前的第一套人民幣;四是之后到今天的人民幣。
時空長河的兩端形成強烈對比。如今的人民幣幣值穩定,鼓鼓的錢包承載著百姓的幸福。
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49.7元,2018年達28228元,名義增長566.6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9.2倍,年均實際增長6.1%。
居民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8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分別達41.0輛、121.3臺,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分別達22.3輛、116.6臺。
三本賬本透出的巨變,正是新中國建立70年來,國家由弱變強、百姓由貧到富的真實寫照。記者 于祥明 李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