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存活了上億年的銀杏為什么沒有滅絕?一文為你科普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2019-09-30 03:01:09

存活了上億年的銀杏為什么沒有滅絕?

銀杏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其2.7億年的漫長身世讓人不禁好奇:它們何以挺過滄桑巨變走到今天?未來命運又會怎樣?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科學家通過5年的通力合作,在完成銀杏首個基因組草圖后,對全球545棵銀杏大樹進行基因組重測序,構建起迄今最大的銀杏遺傳數據庫,為人類認識銀杏的進化歷史與進化潛力提供了重要信息。相關論文于2019年9月13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

孤獨的活化石

銀杏在全球廣泛種植,可謂最受人類喜愛的植物之一,而孤獨是它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現生銀杏是古老的銀杏家族唯一幸存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浙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趙云鵬說。

世界各地發現的化石表明,銀杏類曾在恐龍時代盛極一時,那時,不同屬、不同種的銀杏“兄弟”類目繁多、遍布南北半球,儼然一個龐大的銀杏家族。一億年前,有花植物開始快速崛起,銀杏家族走向衰落,成員們陸續退出歷史舞臺。與現存銀杏親緣關系最近的是克恩銀杏,它分化獨立于5600萬年前,也早已經在地球上絕跡了。

在裸子植物四大家族之一的“銀杏綱”里,如今只留下孤零零“銀杏”一個種。神奇的是,它忠實保留著億萬年前祖先的模樣——扇形帶凹缺的葉片,有時深裂為二——化石里如此,現實中也是如此。正是因為這種遺世獨立、形態“靜滯”的風范,達爾文說它是植物王國的“鴨嘴獸”。它還有個更為通俗的名號——“活化石”。

關于銀杏這種“活化石”,有兩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第一,世界上是否還存在野生銀杏種群?在哪里?第二,銀杏在進化上是否已經陷入“滅絕旋渦”?

三個“避難所”都在中國

植物“避難所”是野生種群存在的前提。在全球經歷極端氣候特別是冰川期時,物種大幅滅絕衰退,一些地貌復雜的山谷可能會成為殘存森林及其幸運物種的“避難所”,物種的蹤跡逐漸收縮到這里,等氣候轉好,它們又會重新向外面的天地生發。

尋找“避難所”種群,成為浙大植物系統進化研究團隊20年前就開始的工作。在時任浙大生科院院長的洪德元院士提議下,團隊負責人傅承新教授把這項研究納入了973課題。我國東部的天目山保護區內一共有銀杏大樹254棵,對于它們是否為野生種群,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由于天目山宗教活動歷史悠久,這些銀杏有可能是僧人引種的結果。

“首先,我們是從種群水平判斷是否野生,而不是評價單個植株。其次,從外形看,野生與人工栽培的種群難以直接判斷。”趙云鵬說,“但是基因不會說謊,通過遺傳信息分析,我們可以根據基因多樣性、稀有基因的頻率、遺傳成分的起源和形成過程等信息,結合野外調查結果,來判斷是否野生。”

研究一共從全球搜集到545個代表性銀杏樣本,樹木胸徑都在50厘米以上(50厘米的銀杏樹齡大約100歲),它們分別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北美洲和歐洲。“樣品幾乎覆蓋了全球銀杏所有已知的自然分布范圍和著名大樹,是迄今為止銀杏樣品采集覆蓋范圍最廣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生殷平平說。

通過種群遺傳結構和動態歷史模擬分析,研究團隊鑒定出銀杏的4個古老遺傳成分存在于中國的3個“避難所”:東部(浙江天目山為代表)、西南(貴州務川、重慶金佛山為代表)以及南部(廣東南雄、廣西興安為代表)。此外,大巴山脈和湖北大洪山區分布的銀杏是南部和西南部種群在冰期形成的混合種群。

通訊作者之一、浙大生科院傅承新教授說,這些不同的“避難所”,保留了現存銀杏的不同“家系”。在更新世晚期(51萬至14萬年前)的多次冰期中,不同避難所的種群之間產生了分化,不同避難所特有遺傳成分的混合也在進行。

該研究進一步表明,目前遍布全球的銀杏幾乎均源自以浙江天目山種群為代表的中國東部種群。“銀杏是先遷移到日本和韓國,再從中國東部遷移到歐美,而且歐洲的銀杏源自中國。” 趙云鵬介紹,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誤以為歐洲的銀杏是日本遷移而至。“遺傳成分分析告訴我們,歐洲現存的遺傳成分更接近于天目山銀杏,而與日本的銀杏差異較大。”

著名植物學家彼得·克蘭曾在《銀杏:被時間遺忘的樹種》一書中深情地描述銀杏“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珍貴禮物”。今天,這句話有了更有力的科學證據。

基因仍然“元氣滿滿”

著名古生物學家周志炎院士曾表示,雖然銀杏樹依然存活于世,但實際上已進入演化的衰落期。他無不傷感地說:“銀杏屬內的多樣性已日趨減少,與之相隨的現象是物種的凋零和分布地域的日趨局限。”

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給出了樂觀的答案。他們發現,銀杏在物種水平維持了較高水平的遺傳變異。

“雖然就銀杏科或銀杏屬而言,現存物種多樣性極低,但現存銀杏是具有足夠適應潛力的物種,并非處于滅絕旋渦或進化末端。”

趙云鵬說,“較高水平的遺傳變異及檢測到的適應性基因,多次遭遇冰期導致種群規模壓縮后又重新恢復,再加上在冰期和間冰期可能都存在較廣的潛在分布區,意味著銀杏在面臨環境變異時,有較多的應對‘方案’。我們相信,銀杏還在繼續進化,至少不至于很快滅絕,甚至有可能東山再起,重現昔日銀杏家族的榮光。”

“但,人類還不能因此掉以輕心,因為一些新的危機正在出現。”趙云鵬說,他們在野外監測時發現,許多野生的銀杏大樹周邊,已經10年幾乎沒見天然更新的幼樹和超過3年的成活幼苗。“我們猜測,可能是森林郁閉度較高,結實率和幼苗成活率下降;同時,松鼠等動物取食銀杏種子,進一步加劇了種子量的減少,而造成銀杏的‘斷代’。這急需人類再次伸出援手,給予精準重點保護。”趙云鵬說。

另一個危機是,大多數銀杏的野生種群不在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環境破壞、人類移栽對銀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要讓銀杏生生不息,除了科學,人類還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與愛。

文/周煒

來源/求是風采

[責任編輯:楊凡、梁延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臺風黃色預警發布:預計“米娜”強度將繼續增大

中新網9月30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中央氣象臺9月30日06時發布臺風黃色預警,今年第18號臺風“米娜”的中心今天早晨5點鐘位于臺灣省臺...[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9-09-30

退伍武警救溺水者犧牲 遺體找到時雙手保持托舉姿勢

退伍武警勇救溺水群眾犧牲,年僅29歲。長沙晚報9月29日訊9月26日下午,長沙晚報社印務公司員工蔡中財在瀏陽河邊散步,遇見兩名男子在河中沉...[詳細]
長沙晚報 2019-09-30

男子邊走路邊低頭“追劇” 一腳踏空從30多級扶梯上滾下

年輕男子邊走路邊低頭“追劇”一腳踏空從30多級扶梯上滾下來。正在附近巡邏的西客站治安派出所馮警官接到報警后,迅速趕到現場。當日,陳先...[詳細]
重慶晨報 2019-09-30

人民日報社論:共同譜寫新時代人民共和國壯麗凱歌

視頻 習近平向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勛章獎章并發表重要講話。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詳細]
新華網 2019-09-30

網評:以國家之名,最高規格褒獎英雄模范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分別授予“共和國勛章”...[詳細]
人民網 2019-09-29

從“正定模式”到全域旅游 河北緊握經濟轉型“金鑰匙”

中新網石家莊9月29日電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榮國府”景區開創的“中國旅游正定模式”,到如今的處處皆景,景景皆美,古城正定成為河北發展...[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9-09-29

國臺辦:民進黨“獨”心不死 終將被歷史大勢所拋棄

馬曉光資料圖。針對民進黨通過。“決議文”,充分暴露民進黨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蓄意破壞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本來面目,充分證明民進...[詳細]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19-09-29

洗衣機用水量越多產生的微塑料也越多

10月30日,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一名觀眾在參觀一款懸掛式迷你洗衣機。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日前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表...[詳細]
新華社 2019-09-29

中國“兩院”向全體院士倡議:堅持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視頻 教育部 嚴查學術不端論文作假。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和中國工程院主席團29日向全體院士發出倡議書,呼吁廣大院士...[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9-09-29

中國將實施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工程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為推動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讓優質醫療健康資源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中國計劃實施優質醫療資源擴容...[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9-09-29

國慶期間中國大部分時間天氣良好

視頻 臺風“米娜”明天進入東海或將帶來風雨影響。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中國氣象局29日表示,國慶節假日期間,中國大部分時間天氣以晴到多云...[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9-09-29

商務部:中國利用外資形勢整體樂觀

商務部 中國利用外資形勢整體樂觀。他表示,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中國支持保護外商投資企業在華合法利益不會變,中國為各國在華外商...[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9-09-29

10月一批新規將開始實施

題 10月一批新規將開始實施。法官法、檢察官法施行,鞏固司法責任制改革成果;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害兒童個人信息;保健食品將產管并重;...[詳細]
新華網 2019-09-29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