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19-10-07 15:13:10
【經濟界面】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在黨和國家親切關懷下,幾代大慶石油人自力更生、創業拼搏,建成了我國最大的油田——
大慶之年回望大慶精神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1959年9月26日,黑龍江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時值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前夕,大慶之年得大油田,大慶油田由此得名。
從第一口油井到現在7萬多口油井,從第一列原油外運到產油近24億噸,從第一支鉆井隊伍走出國門到大慶隊伍遍及26個國家和地區……大慶油田挺起了共和國工業的脊梁,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的奇跡。
從莽莽荒原到現代化大油田,60年來,大慶油田是產業報國的旗幟,是民族工業走自主創新之路的“中國品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早已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一道內化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家爭光、為民族爭氣的報國力量。
新中國七十華誕,大慶油田一甲子。大慶油田開發建設史,是一部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精神成長史,一部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史,更是一部中國石油工業自主創新、持續創新的科技進步史。
大慶油田油井。趙永安攝/光明圖片
上圖為1965年大慶石油工人第一次取出長巖芯時的情景。下圖為2019年大慶油田1202鉆井隊黨支部書記姜洪偉介紹正在使用的先進鉆機。新華社發
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的第21任隊長張晶在鉆井平臺上望著遠方。新華社發
1、使命擔當 “我為祖國獻石油”
頭戴前進帽、身穿羊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走進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王進喜巨幅花崗巖雕像映入眼簾。茫茫冰原上,工人們鑿開厚厚的冰層,排成“長龍”,用臉盆、水桶、鋁盔等盛水運水,硬是靠著人力用了一天一夜時間,保證了開鉆打井的需要……紀念館里,一組復原場景和鐵人奮勇跳進泥漿池的畫面將參觀者的思緒一下子帶到了那場在極端困難條件下開展的石油大會戰。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初步建立的工業體系,亟待石油“輸血”。然而國內原油自給率只有40%,剛剛起步的國民經濟發展面臨石油“卡脖子”的困境。
隨著大慶油田的發現,1960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幾萬余名部隊轉業官兵、科技專家和石油工人集結于此,展開了一場氣吞山河的石油大會戰。
開發初期,條件惡劣,工人們吃飯都成問題,加之國外實施技術封鎖,困難重重。“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正是憑借著千千萬萬個像王進喜這樣的鐵人們鋼鐵般的意志和赤誠之心,大慶石油人僅用3年時間就拿下了大油田,一舉打破了“中國貧油論”之說,讓世界為之一震。
由此孕育而生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造就了大慶油田與生俱來為國分憂、產業報國的初心使命。此后,在每一個歷史關鍵點,大慶油田都和國家命運心手相連、休戚與共。
連續27年保持5000萬噸以上原油高產穩產,大慶油田為新中國經濟巨輪提供了澎湃持久的前進動力,創造了中國石油乃至整個工業戰線的多個第一:原油產量第一、上繳利稅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
當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油價高位之時,大慶油田又以驚人氣魄續寫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新篇章:連續12年實現原油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
隨著改革開放和油田建設的不斷深入,僅有的單一能源結構已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需要,靠“油”“氣”兩條腿走路是大慶石油人多年的夢想。2015年,大慶油田持續穩產4000萬噸的構成從“純油量”變成油氣當量,新增了天然氣產量。大慶油田在歷經原油高產穩產之后,開啟了“油氣并舉”的新征程。
在新的能源形勢下,中央要求“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對于已進入資源低品位、開發高成本階段的大慶油田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壓力。但作為我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基地,大慶油田責無旁貸地扛起政治責任。
汩汩噴涌的“黑金”,是共和國奔流不息的“工業血液”,也是大慶油田踐行使命、擔當責任的見證。
2、科技創新 靠中國人自己開發好大油田
夜幕下的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實驗室里燈火通明,“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標語催人奮進。微生物采油技術實驗室內,高級工程師王蕊正在認真記錄著實驗數據。“微生物采油技術是利用微生物代謝產物和微生物自身的活動來增產或提高采收率的一項四次采油技術,對環境沒有污染,是真正的綠色環保采油技術。”
“隨著油田不斷開采,三次采油后接近廢棄條件的區塊越來越多,但它們仍有超過40%的油未被開采出來。”大慶勘探開發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曹瑞波說,由于儲量大,大慶油田采收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找到了一個玉門油田。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我們自己。”工程師陳文林的話有大慶“新鐵人”王啟民當年的勁頭。
1961年,23歲的王啟民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來到大慶。雖初出茅廬,但王啟民和其他老石油人一樣,有一股“戰天斗地”不服輸的氣魄。“當時,外國專家斷言,中國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這么復雜的油田。”王啟民不信邪,寫了一副對聯:莫看毛頭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闖將在此”。“我故意把‘闖’字中的‘馬’寫得很大。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闖出油田開發之路。”提及當年,已82歲高齡的王啟民仍然記憶猶新。
用一生履行承諾。以王啟民為代表的大慶油田科技工作者勇闖勘探禁區,挑戰開發極限,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創造多項世界紀錄,成功解決了大慶油田開發建設中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創造了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12年年產原油4000萬噸以上的奇跡。而世界同類油田,穩產期一般在3至5年,最多不超過12年。大慶石油人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中國人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開發好大油田。
“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這是大慶油田一直秉承的科技路線。隨著油田開采難度日益加大,大慶油田探索開辟三次采油創新路。尚處于產量增長高峰期之際,就著手開展聚合物驅油技術的研究儲備。上個世紀80年代末,又超前研究了復合驅技術。“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的科技研發戰略,使大慶油田三次采油技術已走在世界前沿,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研發和生產基地。
開發建設近60年來,大慶油田形成了先進的開發模式和管理經驗,為勝利、遼河等油田的發現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工業發展之路。
3、深化改革 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
在大慶油田下屬文化集團報捷公司,經理助理張曉宇緊盯著屏幕上的后臺數據,對正在進行的線上活動進行著監測,三年來收入的翻番,讓這個80后的小伙子干勁兒十足。“我是改革的受益者。”張曉宇說。
針對下屬一些企業體制不夠靈活、市場化生存能力較差的實際,2015年起,大慶油田開展了擴大經營自主權的試點,報捷公司是大慶油田一家印刷類企業,2014年虧損400多萬元。落實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后,報捷公司一舉扭虧為盈。
規模大、人員多、包袱重,資源稟賦變差,傳統優勢減弱——作為資源型老國企,2016年,大慶油田陷入歷史上第一次整體性虧損。歷經低油價之痛,大慶油田深知:只有深化改革、提質增效,才能抵御風險,邁向高質量發展。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2017年,大慶油田出臺了《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全面深化改革指導意見》,聚焦重點領域,攻克難啃的“硬骨頭”——關鍵業務重組、機關機構精簡、產業結構調整、虧損企業治理……當年11月,中國石油集團電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油電能積極調結構、轉機制,產業布局日趨優化。
2018年,機關機構改革全面推進,機構由62個壓減到27個、減幅56.5%,人員編制減少512人、減幅33.4%。同時,對二級企業進行了扎實有序的專業化重組。完成物探業務整體劃轉,對昆侖集團、發展集團以及創業集團部分成員企業進行合并重組。擴大經營自主權試點持續深化,實施單位擴大到11家,擴權試點的覆蓋面更廣、代表性更強、效果更加明顯。2018年,大慶油田營業收入、利潤總額、上繳稅費創三年最好水平。
持續深化改革增添了發展活力,激發了企業內生動力。今年7月中旬,大慶油田亮出年中成績單:實現國內外油氣產量當量2159.15萬噸,其中國內原油產量1547.52萬噸、海外權益產量427.68萬噸、天然氣產量23.09億立方米,均超額完成運行計劃,實現時間過半完成任務過半。這對于一個已開發近60年的老油田來說,實屬不易。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和施工高峰期,未來,大慶油田將按照本土油氣、海外油氣、服務保障、新興接替四大類業務的發展定位,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集中優勢資源做強主營業務,推進專業化重組,做精生產輔助業務,加快撤并、逐步退出低效無效業務,穩妥實施企業辦社會職能剝離移交,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進一步加快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步伐。
新時代大慶油田目標明確: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
數字大慶
●從1976年到2002年,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從2003年到2014年,原油4000萬噸以上連續12年持續穩產。
●2018年,大慶油田國內原油產量3204.4萬噸、海外權益產量617萬噸、天然氣產量43.3億立方米,油氣當量保持4000萬噸以上。
●6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3.9億噸、占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產量的40%以上,累計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9萬億元。
●大慶油田海外業務項目已經覆蓋26個國家和地區,拓展了可持續發展空間。2018年海外市場收入突破百億元。
●大慶油田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07日 06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