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9-10-09 14:47:10
中國用較少投入有效解決全世界1/6人口就醫問題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9月26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指出,中國用相對較少的投入解決了全世界1/6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道路。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降至28.6%,為新世紀以來最低水平。
通過互聯網+等科技手段的加持,醫療資源得以下沉,遠程會診手術、人工智能輔助閱片等先進的醫療技術得以延伸到村、鎮、鄉的醫療體系毫末之端,讓老百姓見得著也用得起。
醫療服務:
從缺醫少藥到健康中國
過去,一根針(針灸)、一把草(草藥)是農村赤腳醫生的“標配”;而在城鎮,醫院要用青霉素,也得拜托藥廠好好找。
而今,3D打印、熒光影像、虛擬現實……有了互聯網的加持,種類繁多的數字化技術極大提高了醫療行業的診治能力。
2000多年前古羅馬著名醫學家蓋侖曾說:“醫學既是一門博深的科學,又是一門偉大的藝術。”今天可以再加一條,醫學還是“摩登”的高精尖科學。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說:“我國學者牽頭研發的微循環成像系統,將膿毒血癥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升到90%以上,優于國際上報道的30%到70%。虛擬現實技術和3D打印技術也已經在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等領域廣泛應用,使手術更加精準、安全,縮短了手術時間。”
此外,70年來,我國努力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體系,通過提升醫療資源總量來保障人民健康。據統計,目前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超過99萬個,每千人口擁有醫師2.59人、擁有護士2.94人。
70年來,中國新藥研發水平奮力追趕,從生產me-too(仿制藥)、me-better(仿制中創新藥)到一批自主研制的新藥走向國際。國內有147家藥企涉足原研藥,百億藥企數量達到17家。截至2018年年底,超過280個通用名藥物通過歐美注冊,29個專項支持品種在歐美發達國家獲批上市。
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印發,改變“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解決健康問題的理念,轉而確立了“以促進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觀”“大衛生觀”。隨著《健康中國行動》的部署與實施,健康理念逐步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通過關口前移、有效干預,統籌應對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維護人民群眾健康。
醫學科研:
從蹣跚學步到引領世界
知識就是力量,在醫學領域里尤甚。
為了學習先進的醫學知識,老一輩科學家國外求知,如同海綿吸水。勤奮、好學、肯吃苦、敢探究的科學先鋒,為后來推動我國醫藥領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人民科學家”顧方舟就是第一批由國家派出海外留學的學者之一,他在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深造,回國后通過獨立研究創新,構筑新中國直面重大傳染病“防疫之盾”。
改革開放后,對現代知識如饑似渴的中國再次興起了出國學習熱潮,最先走出國門的學者們如今成為各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從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外籍所長蒲慕明到回北京大學全職任教的單分子酶學奠基人謝曉亮,再到創辦西湖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前沿學者的歸國,不斷引領中國醫學科研的基礎研究走向世界前列。
與此同時,國內科研平臺、體系由“甘為人梯”的搭建者們逐步完成。1986年3月,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啟動實施,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其中包括對中國醫療防疫水平產生重大影響的生物技術。
隨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持續勇攀解決醫療健康問題的科研高峰,主動對接科技前沿新突破,開拓新藥研究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以新藥創制為例,針對重大疾病防控需求,新藥創制專項圍繞產業鏈部署研發鏈,已超額完成“十三五”品種研發目標。新藥創制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監察專員劉登峰介紹,截至7月,專項累計139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其中1類新藥44個,數量是專項實施前的8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