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10-11 15:38:10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共和國榮光)南仁東:夢圓“天眼” 魂歸宇宙
新華社貴陽10月11日電題:南仁東:夢圓“天眼” 魂歸宇宙
新華社記者 齊健
八字胡、戴眼鏡、小個頭、一身工服……南仁東的塑像,佇立在貴州大窩凼,凝望遠方。
2017年9月,原“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因罹患肺癌去世。走前,他實現了奮斗一生的夢想——建一臺世界最大最強的射電望遠鏡。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獨立建造“中國天眼”
南仁東的名字與“中國天眼”緊緊連在一起。
199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渴望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學難題。
當時,懷著回報民族的赤誠和描繪宇宙的初心,活躍在國際天文界的南仁東毅然回國,力主中國獨立建造射電“大望遠鏡”。
1995年底,南仁東等人提出利用貴州喀斯特洼地建造球反射面,即“阿雷西博型天線陣”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當中科院支持項目啟動預研究之后,國外傳來了評說該項目過時的聲音。這期間,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也不再對外開放。
南仁東堅信,一臺比剛斬獲諾貝爾獎的阿雷西博更強的望遠鏡,怎么會過時呢?
2007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復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正式立項。
百折不回破難題
2010年8月,工程開工前夕,南仁東得知前期做的所有索網實驗都失敗了。國內頂級的應用于斜拉橋上的鋼索,在“天眼”的鋼索抗疲勞試驗中都斷絲了。他萬分焦慮。
南仁東絞盡腦汁,叮囑大家:“我們沒有退路,必須再做!”
經過近百次的失敗,南仁東組織攻關,終于研制出強度為500兆帕、抗200萬次拉伸的鋼索,把材料工藝提高到國標的2.5倍。
“中國天眼”的自主創新,幾乎樣樣離不開南仁東。
“我不是一個戰略大師,我是一個戰術型的老工人?!眹姨煳呐_研究員朱文白對南仁東這句話記憶猶新。
朱文白說,就是這樣一個自信的科學家,可以放下身段成了“老工人”,遇到難題和大家一起想辦法,在施工一線與工人交流探討……
“中國天眼”工程涉及眾多專業。“中國天眼”調試組結構組組長李輝表示,為國家服務的崇高目標,南老師的才華和人格魅力,把大家聚在了一起。
天上多了一顆“星”
有人說,天文學是貴族科學,南仁東不以為然。在“中國天眼”預研究階段,他經常帶著學生坐綠皮火車往返于北京和貴州,單程要幾十個小時。
南仁東平時熱愛繪畫和建筑藝術。但魂牽夢縈的,是“中國天眼”。在貴州省平塘縣天文小鎮的南仁東先進事跡館內,保存著他手繪的“天眼”饋源支撐塔圖樣和計算方程、英文說明。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幾千年前,中國人最早提出了“宇宙”既是空間概念也是時間概念。
在南仁東看來,“中國天眼”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建設階段,他的德國朋友幫助完成了工程仿真,澳大利亞朋友幫助完成了19波束接收機……他心中的目標,就是為下一代科學家建一臺好用的望遠鏡。
天文學關于宇宙研究的每一點突破,都與科技進步和人類未來的共同命運密不可分。
南仁東相信,“中國天眼”有幾率發現一些前所未見的天文現象,比如說一個脈沖星和一個黑洞結對,那么就可能產生突破性的理論。同時,他積極推進脈沖星自主導航研究,提出“中國天眼”脈沖星計時陣的應用目標。
人們永遠忘不了,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的那一天,一直帶病工作的南仁東重返貴州大窩凼,見證“天眼”的“開眼”,指導“天眼”的調試……
2017年9月15日,72歲的南仁東永遠閉上了眼睛。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宣布,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