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9-11-21 03:50:11
過度教育如何變為就業的緩兵之計
【世界教育之窗】
以前,能送孩子上大學都是很多家庭的夢想。而如今,上大學早已經變成了某種標配,如果沒能考上名牌大學,或者是沒有個研究生學歷的話,在一線城市找工作就會覺得壓力山大。整個社會對孩子的學歷期待都變高了,但是這種高期待是如何造成的呢?
近年來,關于過度教育的討論在世界范圍內都層出不窮。2012年11月26日,韓國最大的英文綜合性報紙《The Korea Herald》專門公開討論韓國的過度教育問題。2015年11月11日,美國《University World News》發表文章直指,當代是“過度教育的一代”。2019年4月29日,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認為,在英國目前的工作崗位上,有三分之一的群體存在過度教育現象。多年研究發現,年輕人更容易出現過度教育的現狀,學校聲譽低和教育質量差的畢業生也往往更容易發生過度教育,這究竟是為什么?
1、勞動力市場的錯配
過度教育最開始由美國學者提出,但是這個現象在全球卻普遍存在。歐美國家對過度教育進行了長期持續的研究。美國經濟學家弗里曼是較早研究過度教育的學者,他認為過度教育是教育的供給超過了社會的需要,是勞動力市場與教育系統間的失衡。
隨著過度教育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者從三個方面對過度教育進行了更加明晰的界定:第一,接受過同等水平教育的人,其經濟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第二,受教育者沒有完全達到他們預期的職業目標;第三,工作人員掌握的技能超過了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崗位的需要。這也是過度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現象,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錯配。
在實際操作中,很多研究者是從學歷層面測量過度教育的,如果個體自身的最高學歷層次超出了工作所需的學歷層次,就稱之為過度教育。隨著高等教育的大規模持續擴展,在勞動力市場沒有隨之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生更有可能發生過度教育。由于這種現象在不同地域普遍而且持久的發生,而且過度教育可能會給個體和社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比如教育資源浪費、工作積極性下降等,因此過度教育的問題一直都是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并且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教育實踐者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所關注。
2、經驗不足讀書來補
因為過度教育比較普遍,所以很多人關心什么原因導致了過度教育的發生。美國學者西歇爾曼認為過度教育是為了彌補在勞動力市場中較少的工作經歷。荷蘭學者格魯特認為,個體選擇過度教育的工作是因為自己存在人力資本的缺失。人的知識和技能是人力資本的重要來源。按照這個邏輯,個體面臨諸如能力、崗位培訓和工作經驗等其它人力資本欠缺時,將不得不選擇過度教育作為一種替代方案,或者說選擇過度教育是為了獲得工作經驗和崗位培訓的機會,為下一步的發展創造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度教育雖然在社會中是常態,但是對于個體而言是一種短暫的現象,過度教育群體通過更高的學歷彌補自身在工作經驗上的不足,當通過一段工作獲得足夠經驗之后,過度教育的問題也會解決。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年輕人更容易出現過度教育的現狀。這還能解釋同等學歷下,那些學校聲譽低和教育質量差的畢業生往往更容易發生過度教育,因為學校聲譽低和教育質量差意味著人力資本的缺乏。
還有學者認為過度教育并不是一種短暫現象,相反卻是一種必然現象。美國學者肖基認為,勞動市場的求職者為了比自己潛在的競爭對手更容易獲得較好的工作崗位,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層次,但是勞動力市場中卻并沒有提供相對應的工作,因此造成了高學歷群體的不斷增加,一部分高學歷群體從事到與自身學歷不匹配的工作中來。除非經濟能夠在短時間內高速發展或者產業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升級,否則過度教育的發生率將居高不下。
還有學者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來論述過度教育,指出過度教育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的,尤其是學校和就業市場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會導致學生對就業市場的估計不準確。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大學生做更多的就業準備和求職搜尋,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反而會刺激過度教育的發生。
3、教育投資過度的浪費
盡管有理論認為過度教育只是個體的一個短暫現象,比如剛剛從學校畢業或者換新工作的個體會遭遇過度教育,但是隨著個體對于新的工作環境有了更多了解后,個體的過度教育情況會消失;但是,畢竟過度教育是與勞動力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會對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個人層面、企業層面和國家層面。
首先,個人層面會直接影響到勞動者個人收益的情況。過度教育意味著,相比較于同等學歷的就業人群,自己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獲得相應的學歷,卻進入了較低學歷要求的工作崗位。這不僅意味著前期巨大投入的浪費,而且對個人進入職場后的收入與發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大多數研究都發現,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過度教育的工作者比教育適度者的收入顯著更少。其次,過度教育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效率。美國學者畢肖普的研究指出,過度教育會給企業組織帶來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另外一位美國學者倫伯格的研究發現,想要準確理解一個工作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并非易事。一方面,員工有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這項工作本身還需要第三方的獨立評價。因此,如果員工認為自己的工作本不需要自己這樣的學歷,那就會影響生產的積極性和工作滿意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滿超和萊文研究發現,過度教育導致的工作不滿意和緊張的確會造成企業的生產力下降,過度教育每增加一年,企業的產出減少8.35%。最后,還有研究對法國22年經濟發展進行數據分析發現,過度教育會對國家的GDP產生不利影響,導致GDP增速減慢。
4、經濟低迷是誘因
由于過度教育受到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的雙重影響,因此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過度教育的發生率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且即使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隨著時間的變化,過度教育的發生率也可能發生較大的變化。過度教育在歐美國家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同國家在過度教育的發生率上存在不同。有研究測量了美國、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在2000年前過度教育的發生率,發現美國和英國初期的過度教育發生率很高,都達到30%以上,這與當時這兩個國家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和產業結構轉型有關。但是進入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發生率開始逐漸降低,英國更是從初期的31%降低到15%,這源于這兩個國家隨后經濟的持續發展。
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在80年代初期的時候,過度發生率較低,荷蘭和西班牙只有17%,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在逐漸提高,到90年代之后,荷蘭和葡萄牙增高到了33%,這與當時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所停滯密切相關。這顯示了,過度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的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英國過度教育的發生率在逐漸走低。但是,在2019年的官方報道中,英國過度教育的發生率又增加到了31%。這或許與2008年金融危機、脫歐迷局等造成英國經濟持續下滑有關。
其實有英國學者對此早就作出了精準預測,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就預測進入新世紀后,英國的過度教育會持續。這項研究還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過度教育的現象。格魯特同樣針對英國的研究發現,兼職工作的人群比全職工作的人群更容易產生過度教育。更多的研究發現,過度教育更容易在弱勢群體中發生,比如在美國,少數族群相比較白種人更容易發生過度教育。世界銀行教育經濟學專家帕特里諾針對希臘的研究發現,過度教育在不同學科中分布不同,在社會科學、農學、法律、人文這些學科中,畢業生發生過度教育的可能性更大。
進入21世紀后,鑒于過度教育的持續性與危害性,歐洲各國于2002年在德國柏林召開了議題為“歐洲的教育過度:我們了解了什么?”的國際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歐洲各個國家分別對自己國家的過度教育的動態進行了介紹,并基于測量、國際比較研究、發展趨勢、不同群體的教育過度狀況等方面進行了交流。這個會議的召開也反映出過度教育這個問題的持續性。
隨后,美國學者魯布針對美國的過度教育進行了分析,發現過度教育不但在社會中長期存在,而且一些群體是長期從事在過度教育的工作崗位上。也就是說,對于一些群體而言,過度教育可能只是短期的,但是對于有些群體而言,可能現在是過度教育,未來若干年后依然是過度教育,甚至還有些群體會從適度教育演變成過度教育。
兩位巴塞羅那大學的學者拉莫斯和桑羅馬發現,在熱情奔放的西班牙,過度教育還和城市空間與通勤息息相關,如果個人所在的城鎮交通基礎設施良好使得通勤便利,個體發生過度教育的情況會有所減少。
5、加強實習保就業
由于過度教育在很多國家的發生率較高,尤其在弱勢群體中經常發生,而過度教育又會對個人、企業及國家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很多國家對減少過度教育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由于教育質量低下可能是過度教育的罪魁禍首,美國曾強調在擴大教育規模的同時要確保對于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嚴格要求。而在這方面做的最全面的是德國。不少人是為了彌補自身工作經歷較少的不足,才選擇到本不需要自己學歷的工作崗位工作的。因此,德國教育系統認為,需要從教育制度的層面主動進行改進,讓學生在學校里就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通過加強學生的實習和實踐,來彌補工作經驗上的不足。德國通過頒布一系列法令來保障學生的實習制度,如《職業教育促進法》《企業基本法》《技工條例》《青年勞動保護法》。德國還通過獎勵和懲罰的措施來推進學生實習,成立學生實習專門委員會,通過稅收減免、專項補貼等政策引導企業對學生實習的制度給予支持,而對于那些不切實落實大學生實習制度的企業則予以懲罰。德國政府通過這種方式來推進學生的實踐發展,保障學生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就能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和技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過度教育。
英國的教育系統也同樣注重保障學生的實習。英國保障實習的措施稱之為“三明治課程”,課程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學校學習時間,主要進行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另外一部分由實習構成。學生就通過在校學習和企業實習交互的方式積累工作經驗,這有助于減少過度教育。
為了消除學生與就業市場的就業信息不對稱,讓畢業生更容易找到教育適度的工作。歐美學校普遍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并對學生進行就業培訓,除此之外還加強就業指導與咨詢服務。比如,法國發揮社會職業介紹機構的作用,通過企業和學生的見面會為學生搭建橋梁,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就業市場和情況。美國注重發揮校友的作用,加強學校與校友企業的聯系,學校和校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從而為學生拓寬更多的就業渠道。另外,建立全面的就業信息服務查詢系統,這是很多歐美學校普遍采取的措施,這將推動就業信息資源的共享,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外部就業市場的情況,減少過度教育的發生。
針對過度教育更有可能在弱勢群體中發生,多個國家也出臺了相應了的法規,促進弱勢群體能夠找到和自己教育層次匹配的工作。美國在1993年出臺的《印第安雇用補貼政策》便是保障當地少數族群的就業權利,避免印第安人在找工作時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英國的“青年創業計劃”專門制定了對弱勢青年群體的支持,以減少弱勢青年群體過度教育發生的比例。
(作者:李鋒亮 王亮,分別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