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9-12-29 00:24:12
12月20日,在濰坊市寒亭區牛埠村西側的文化廣場上,有一群村民在學習形體舞。負責教授的是四位身穿紅色志愿者馬甲的老師。天雖已入冬,好在陽光明媚,溫度不低,一群孩子在旁邊看熱鬧。
“我們教各類舞蹈,像扇子舞、秧歌、形體舞、民族舞等。我們離這里不遠,鄉親們只要需要,給我們一個電話,騎電動車就過來了。快輔導兩年了,每周來三到四次,我們區舞蹈協會志愿者得有好幾百人,組織起來很熱鬧。”在百貨公司退休的王文玲,一直熱心于傳授舞蹈。
在大辛莊社區,記者看到村民們自發組織起來,有秧歌隊、腰鼓隊、戲曲隊、舞蹈隊、小品表演隊、歌曲隊、老年健身隊等,沉睡已久的鄉村文化細胞被激活了。社區辦公樓,有一整層留給了鄉親們,設立了“藝家驛站”服務室,他們可以在此學習舞蹈、兵乓球、書法、美術、篆刻等文體活動。服務室門口,貼著一張喜慶的標志——一個抱著鯉魚的年畫娃娃,坐在蝴蝶展翅的風箏中間,凸顯寒亭文化韻味。
據悉,2019年,寒亭區政府把“藝家驛站”建設列入全區20件惠民實事之一,堅持“文藝惠民”與“文藝悅民”相結合,區財政扶持100萬元,按照“一站一品牌、一站一特色”的標準,在去年建成13家的基礎上,再新建20處,配備“五室一堂一長廊”。
在不同社區的驛站中,鄉親們都可以感受“五室”:圖書閱覽室、文藝輔導室、文藝展覽室、文體活動室、黨員活動室,“一堂”:鄉村文化大講堂,“一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廣場,“一長廊”:鄉村文化長廊。“我們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圍繞鄉村振興、驛站特色,扎根基層,深入群眾,繪制一批特色文化墻,創作一批書畫作品,拍攝一批攝影照片,在驛站室內和廣場、街頭進行展覽展示,讓群眾在室內、戶外,都能耳濡目染、身心愉悅。”寒亭區文聯主席牟興建介紹道。
“我們堅持‘種文化’與‘送文化’相結合。改變原來‘大呼隆’式的文藝下鄉,設立‘藝家驛站’服務室,將驛站服務功能、組織架構、服務人員、服務時間、服務流程等全部公示,進行標準化建設。我們還組織各文藝家協會分門別類地成立文藝志愿服務隊22支,經常走進驛站,開展專業培訓和文藝講座,有效地提升了文藝服務的針對性、專業性和精準度。目前,各村、社區業余文藝演出隊伍發展到500余支。”牟興建說。
此外,寒亭區還健全長效文化文藝活動機制,堅持每年組織開展“百場演出進基層 文化服務惠萬家”城鄉文藝巡演、“舞動寒亭”“唱響寒亭”送文藝下鄉等群眾性文化活動150余場,初步形成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演出、節日有慶典、人人都參與”的生動局面。在高里街道一空橋村,“藝家驛站”已多次承接全區性大型文化活動。村黨支部書記張萍說:“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演出、參與活動,附近幾個村子的孩子還能在這里免費學習書法、美術,大家的空閑時間都排得滿滿的。”
“圍繞藝家驛站,我們對各驛站文化廣場內的文化長廊精心設計,組織書法家題寫匾額和楹聯,分設“村名村史”“家風村訓”“鄉情鄉景”“鄉村振興”“鄉村文明”“鄉村文藝”“百姓藝苑”等欄目,充分調動群眾繁榮文藝事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牟興建說。
在牟家莊子村的“藝家驛站”中,記者看到一個類似村史館的專區,里面陳列著村內收集的老式生活、生產用具,村內舊賬目。“為進一步挖掘優秀鄉村文化資源潛力,我們還將積極探索‘一村一品’建設,逐步建立起非遺傳承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綠色教育基地等多樣化的鄉村文化品牌體系。”牟興建說。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盧昱 通訊員 于志君 報道)
特別聲明:本文為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人民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人民日報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