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12-29 09:50:12
新華社長沙12月29日電 題:福興村的“股東們”種上了“致富樹”
新華社記者陳宇簫、阮周圍
湖南漢壽縣福興村,原本荒廢的溝渠堤坡兩旁如今栽滿了黃桃樹。65歲的彭汝勇戴著防寒耳罩,穿著大棉襖,正在修剪黃桃樹枝丫。現在,他不僅是護林工,還是村里的“股東”。
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怎么就變成了股東?2017年,福興村開始推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隨后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實行一人一股,符合條件的村民都成了“股東”。
福興村所在的漢壽縣位于沅水和澧水的下游,地處洞庭湖西濱,歷史上先后經歷過圍湖造田、移民建鎮、退田還湖,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面積不清、權屬不明問題尤為突出;同時,過去一些鄉村化債的集體資源性資產發包合同還存在不規范問題。
村支書童成友說:“村里三面環水、地處偏遠,未承包到戶的耕地、荒地、水面等資源性資產占了集體資產的‘大頭’。‘產改’就是對這些‘被遺忘’的集體資源進行清產核資,盤活集體資源,讓老百姓受益。”
福興村是省級貧困村,“產改”前村里無產業,只能靠扶貧項目“輸血過日子”。現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流轉的土地、村集體農田基礎設施“參股”,與深圳一家公司合作,注冊了農業公司,探索“社企聯合”的發展模式。2018年,福興村實現了脫貧摘帽。
作為集體資產,過去雜草叢生的18公里環村溝渠周圍,現在都整整齊齊種上了黃桃。這些黃桃樹在今年首次掛果,收獲3萬斤,產值20多萬元。同時,“股東們”流轉的2000多畝土地也將被用來發展農業產業。
漢壽縣農經站站長王湘生介紹,除了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部分農戶還有務工收入。待企業產生利潤后還能獲得“二次分紅”。集體和成員的收入都將得到提高,充分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看著這些“邊角余料”土地種滿了黃桃樹,童成友堅信,未來農村一定會成為產業興旺的搖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