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0-01-09 11:03:01
圖片來源新華社
嫦娥四號成功落月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9年,當我們遙望星空時,多了一個期待和牽掛。在30多萬公里之外的月球上,中國的“玉兔”(月球車)正一步又一步地邁著努力的步伐,帶著我們的眼睛,一起探尋月球。
嫦娥奔月這個古老的神話,在當代中國重新演繹,并不斷延伸出新的“版本”。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背軟著陸,它還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這張來自月球的照片,在網絡上刷屏。通過它,人類第一次近距離地看到了月球背面的模樣。
差不多在嫦娥四號落月的同時,另一張照片也在網上廣為流傳。這張照片的背景是地球上的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一位女航天人因激動而難以自已,一位年長的航天人站在她背后,緊緊握住她的右手。
那位女航天人是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彼時48歲。握住她手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彼時74歲。兩代“嫦娥人”的手握在一起,這或許是對中國航天精神傳承與接力的一種最好的注解。
20世紀80年代初,在瑞士留學的葉培建前往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總部參觀一個展覽,一塊美國展出的月球巖石吸引了他的目光。“人家的水平確實不一樣”,這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月球探測的感受。二十多年后,中國啟動探月工程,葉培建擔任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并帶領嫦娥一號任務團隊取得了成功。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老“嫦娥人”葉培建能體會張熇那一刻的百感交集。據張熇回憶,當時,葉培建從后排走過來,拍了拍她的肩膀說:“辛苦了,不容易。”于是有了上面提到的那張照片。
在這張照片的背后,還有許多年輕人的身影。“嫦娥奔月”的旅途上,不僅有葉培建和張熇這樣的傳承,還有更年輕一代的接力——
比如,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星務分系統主管設計師侯文才,34歲。他和同事們完成了“鵲橋”的方案設計、生產、測試等工作。在測控對接任務中,他們在白雪覆蓋的北方林海留下腳印,在黃沙遍地的西部戈壁灑下汗水。
比如,嫦娥四號著陸器測試指揮崗齊天樂,29歲。舉行完婚禮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坐早班機去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投入嫦娥四號著陸器的測試工作。
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是成千上萬科技工作者一起奮斗的結果。比如,嫦娥四號著陸器有200多個設備、“玉兔”月球車有100多個設備需要測試;嫦娥四號的火箭進行了65項技術改進,針對窄窗口發射等風險制定了520項預案。在所有困難面前,大家同舟共濟。正如張熇所說,“每次遇到問題,大家都在一起討論和分析,改后再改再試”。
葉培建院士后來接受記者采訪,談及那次“握手”時說:他們在一起走過這么多年的道路,張熇以及年青一代挑起了這個擔子,他要給他們祝賀和鼓勵。因為,“后面還有很多路要走呢”。
張熇說,從事月球探測讓自己變得更勇敢、自信了。
這就是我們的“嫦娥人”,他們不負韶華,努力奔跑,讓夢想在宇宙發出燦爛的光芒。盡管后面還有很多路要走,但我們相信,他們會更加勇敢和自信地走下去。
(本報記者 陳海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