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1-21 08:45:01
廣東技工緣何屢獲國際殊榮(一線調查)
核心閱讀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這與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有力支撐密不可分。去年,廣東技工在第四十五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摘得8枚金牌,占中國代表團16枚金牌總數的一半,背后折射出廣東省厚植產業(yè)優(yōu)勢、夯實高素質人才教育基礎的努力。記者走近這些金牌獲得者,了解他們的故事,透視廣東破解技能人才培育瓶頸的實踐探索。
好技工重細節(jié),哪怕99分都算不及格打孔鉆戳、刀走毫厘、切削雕磨……臨近春節(jié),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實驗室里,師生們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他們在為第四十六屆世界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技賽”)緊張備戰(zhàn)。
留校任教的曾祥博,在去年世技賽中和團隊一起摘得金牌。“如果說世技賽改變了我的生活狀態(tài),那么選擇技工行業(yè),便是我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直到現(xiàn)在,曾祥博還記得自己初中畢業(yè)參觀技校時,第一次看到數控加工時的震撼:老師在電腦里輸入幾個代碼,一個個毛坯件,經過傳送帶和機械手,送到機床里,就變成了一個個精美的零件。“那種雕刻工藝深深地迷住了我。”
當時的選擇,可能是一時心動;日后的堅守,則源自耐心和沉淀。
廣東的夏天,熱得折磨人,但曾祥博依然堅持在學院的車間里埋頭苦練機床加工技藝。“從早到晚長時間站立,每天的作業(yè)時間都超過14個小時。”曾祥博說,結束一天的訓練后,回到宿舍常常一沾枕頭就能睡著。那段時光,雖然辛苦,但技術進步得很快。
被選拔備賽后,曾祥博的生活節(jié)奏更緊湊了。“動作要領要記熟、幅度要固定,哪個工具該放在什么位置、尺子用哪只手拿、從哪個方向轉身最快,每步操作都要十分精確。”曾祥博說。
“最苦的是配重測試。”與曾祥博一起取得金牌的陳鑫鵬說,根據配重要求,他要穿起配重背心把身體配重到100公斤,再進行各項操作訓練。正是這種不斷重復的模擬與訓練,提升了隊員的單項技能和團隊協(xié)作水平。
在第四十五屆世技賽移動機器人項目中和搭檔一起奪冠的胡耿軍,是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的學生。他是最晚進入學校世技賽集訓隊的種子選手,對自己的要求更是一刻不放松。“我必須最早到,最快吃完午飯,最晚回到宿舍。”胡耿軍說,為了練好一個基本步驟,他常常回到住處掀開床墊,把床板當做試驗場地,一直練到凌晨兩三點。
胡耿軍說,焊接電路板,需要手到位、眼到位、腦到位,一毫一厘的誤差,都有可能導致整個設備運轉不順暢。“在我看來,哪怕99分都算不及格,這就是‘工匠精神’。”
訓練連接市場,為技工成長提供新跑道
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來自廣州市白云工商技師學院的溫彩云一直在做一件重復的事——畫圖、打版、排版、裁剪、制作。“光是縫制一件衣服,就有100多個評分點。” 溫彩云說,每一針都要“下針前心里有數、下針后手下有準”。
溫彩云做的禮服裙,裝飾花紋的難度尤其高。“在平時,要一點點描畫紋路,一次次臨摹花紋,一遍遍體會設計思路。”溫彩云說,去年備賽時,她曾在40天之內,縫制了30套西服,手上都磨出了老繭。
“除了為在校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機會,面向市場,也是教學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學院院長李孟強介紹說,在學生實習期間,學校會根據實際情況,對接企業(yè),讓他們的作品接受市場檢驗。
“我們聯(lián)系北京4位高級定制設計師作為導師,讓學生全程參與設計師的品牌工作。”指導老師江少容說,服裝業(yè)是我國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訓練環(huán)境和條件。
據了解,廣東首創(chuàng)校企雙制辦學模式,對標高質量發(fā)展要求,重點打造了133個省級重點專業(yè)和30個特色專業(yè),不僅對接產業(yè)開設專業(yè),還根據產業(yè)發(fā)展需求靈活調整專業(yè)方向和課程設置。
“邊學習、邊訓練、邊參賽、邊做產品,是我們的常態(tài)。”在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任教的世技賽金牌選手彭晨希說,近年來,學院高標準完成了“塑料模具工程”“綜合機械與自動化”等5個世技賽中國集訓基地的建設,學院還強化技能競賽與競賽成果的轉化,將高標準、高要求融入日常的教學培養(yǎng)目標中。
“我們堅持產教融合,為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提供技術保障。”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院長馮為遠說,學院與西門子、德馬吉等世界500強企業(yè)合作共建,實現(xiàn)教學與企業(yè)崗位無縫對接。
轉變人才觀念,實現(xiàn)職業(yè)資格與職稱互認
如果說世技賽是技工們的歷練場,那轉變人才觀念、帶動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才是技工人才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
馮為遠說,從學校角度看,如何擴大冠軍的示范效應,激勵更多學生學好技術、為我國制造業(yè)發(fā)展貢獻力量,更為重要。
“金牌不是目的,而要通過大賽,重新審視人才評價體系。”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所所長丁力說,社會不應再用“兜底教育”的老眼光看待技工,而應著眼于高素質產業(yè)隊伍的建設。
據了解,廣東全省有156所技工院校,其中技師學院36所,在校生55.8萬人、約占全國的1/6;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24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1萬人,居全國首位。廣東省人社廳副廳長楊紅山介紹說,廣東正加快構建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yǎng)的政策體系,為技工培養(yǎng)營造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
“將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振興實體經濟等重大戰(zhàn)略部署中,是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廣東省人社廳廳長陳奕威說,為適應粵港澳大灣區(qū)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廣東技工教育有80%的專業(yè)面向現(xiàn)代產業(yè),特別是先進制造業(yè)和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全省安排146億元用于落實職業(yè)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開展新生代產業(yè)技術工人培養(yǎng)等十大重點工程,3年內將培訓260萬人次以上。
“下一步,廣東將全面推進實施‘廣東技工’工程,加快建設規(guī)模宏大、技能精湛的‘廣東技工’隊伍。”陳奕威說,目前,廣東已打通職業(yè)資格與職稱互認通道、技能人才和學歷人才的互認通道,為技工人才未來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本報記者 吳 冰 李 剛 洪秋婷 姜曉丹
【編輯:苑菁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