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0-02-14 16:34:02
人類對抗細菌可以依靠抗生素,面對病毒,卻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
目前上市銷售的抗病毒藥物采取的策略與我們的免疫系統一樣,要么就是阻止病毒對細胞的入侵,要么就是在某個步驟上阻斷細胞內的新病毒生產。正因為如此,這些藥物對抗病毒的效果很難做到立竿見影,往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的擴散。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仍然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可以治愈。是藥不行?還是沒找對方向?有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秘書長孫永昌給我們答疑解惑。
01
細菌和病毒有什么不同?
生活中常見的感染,分為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兩大類。就醫時,醫生會依據血常規來判別導致感染的可能性,然后對癥下藥。
如果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或C反應蛋白值偏高,出現任一數值偏高,都可能是細菌感染。如果上述三項數值正常(或偏低),并伴有淋巴細胞值偏低,則提示可能是病毒感染。
對抗細菌感染的主要藥物就是抗生素,臨床中常見的扁桃腺化膿、猩紅熱、細菌性支氣管肺炎、支原體肺炎等都需要強有力的抗生素治療才會有很好的療效。
然而我們熟悉的流感和普通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多數由病毒感染引起。
孫永昌解釋稱,細菌有細胞結構,可以進行一定的獨立自主的活動并進行增殖。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必須借助活的、有細胞結構的生物,才能夠進行自身的增殖。
且細菌主要在細胞外增殖,不依賴于宿主細胞,因此可以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改變胞漿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影響核酸和葉酸代謝等方式,從而殺死細菌。
02
病毒感染有特效藥嗎?
病毒感染怎么治?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在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時,會對宿主細胞產生殺傷作用;另一方面,抗病毒藥物可能并不能進入到細胞內有效殺傷病毒。
抗病毒藥物其實就是抑制病毒繁殖,由于病毒已經侵蝕了細胞,如果要殺死病毒,需要把細胞也一并殺死,因此是不可取的,目前來看藥物都以抑制病毒復制為主。
專家表示,抗病毒藥物也不像抗生素那樣具備廣譜性。如果你被細菌感染,醫生往往會直接開藥,不會去探究你到底是被哪種細菌感染的,因為臨床上常見的病菌大都能被主要的幾種抗生素殺死。畢竟,無論哪種細菌,它都是細胞,有著總體上相似的生理機制。
病毒則不然,彼此之間的侵染機制和復制機制都差異極大。一種抗病毒藥物的思路往往很難推廣到其他種類病毒的研究中。這也導致了抗病毒藥物的研究變得更加困難,藥物的適用面也很窄。
孫永昌指出,但這并不是說病毒感染無藥可治。目前有多種抗病毒藥物,可以通過不同作用機制抑制病毒復制,可有效治療病毒所致疾病。例如可用于治療單純皰疹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阿昔洛韋,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的利巴韋林,用于治療肝炎的拉米夫定等。大家熟知的,還有用于治療流感的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帕拉米韋、扎那米韋等。
03
抗病毒藥物研發很難?
“抗病毒藥物的研發相對于抗菌藥物明顯提高了一個難度等級。”孫永昌說。
孫永昌表示,某些病毒如艾滋病病毒(HIV)、甲型流感病毒的復制突變率特別高,易出現耐藥性毒株。病毒永遠在進化之中,近20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病毒到來,都是一種全新的病毒,初期是難以有辦法預防的。譬如針對埃博拉病毒研發的瑞德西韋,用于新冠肺炎治療或許有效,但是仍需要臨床試驗來明確。
藥物都是以病毒復制過程中的某個環節作為靶位,因此對不進行復制的潛伏病毒無效。例如皰疹病毒潛伏于神經節可躲避藥物作用。
抗病毒藥物的作用靶點非常多,研發難度增加,真正落實到某個抗病毒藥物時,可供選擇的靶點又非常少。
其實,藥物研發本身就是一個耗時、耗力、耗費金錢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不是所有的醫藥公司都具備研發能力,特別是對抗病毒的藥物而言。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基因測序等新技術日趨成熟,相信克制新病毒的新技術、新疫苗將會更快出現。
記者:郭靜原 【編輯:張燕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