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3-09 08:49:03
珠江口活躍著一支救護小分隊 迷路白海豚,我送你回家(保護區里的年輕人⑾)
白海豚在海面嬉戲。
資料圖片
救護小組在救護池里給中華白海豚體檢。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幫一頭身長兩三米、擱淺在河道里的白海豚回歸大海,是一個怎樣的過程?為一頭體重達400多斤的白海豚翻身,要花費多大的力氣?在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鯨豚救護小組的年輕隊員們,用知識、熱情和責任,守護著他們特殊的伙伴:中華白海豚。
從珠海市區駕車,穿過淇澳大橋,就到了位于珠江口西側伶仃洋上的淇澳島。目之所及,珠江口混合著咸淡水的淡黃色水面,在陽光照耀下,緩緩流動,視野開闊。
這里就是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總面積460平方公里的保護區里,生活著被稱為“海上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
今年30歲的高廣銀是保護區管理局的一名海洋生物工程師,同時,他還是保護區鯨豚救護小組的隊員之一。這個救護小組是我國唯一以中華白海豚為主要救護對象的專業救護隊伍,十多年來,處理救護各類鯨豚230多起,其中中華白海豚190多頭。
照顧白海豚是個體力活
記者見到高廣銀時,他穿一件淺藍色T恤,正從鯨豚救護中心走出來,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鏡,皮膚呈小麥色。
一開口,他就跟記者聊起來第一次看到中華白海豚的場景。2016年12月的一天,他駕駛小艇出海,猛然間,前方一個巨大的生物浮上水面:是白海豚!它抬起頭,短暫呼吸之后沉入海面,蹤跡難尋,只留下散開的水花和漂亮的拱形身姿。
2015年,高廣銀從中山大學海洋生物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先在福建工作了一年,為了和妻子團聚,他報考了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016年10月來到這里工作,加入了鯨豚救護小組。
據了解,鯨豚救護小組成員主要以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科為班底,同時吸納保護區其他科室有熱情的年輕員工加入。隊員不是固定的,保護區管理局還以不定期合作的方式,結合每次救護需要,邀請獸醫專家或者科研人員參與。鯨豚救護小組除了負責鯨豚救護,還參與對外合作和學術交流,負責科研項目的申報和落實,定期組織開展科普宣傳等。
高廣銀說,中華白海豚算是海豚中的“胖子”,一般身長兩到三米,體重卻可以達到400多斤。由于鯨豚保護耗費體力大,救護小組的隊員主要為35歲以下的年輕人。
“當受傷的白海豚在救護中心接受治療時,隊員要經常下水,給它身體上藥,做B超和血常規檢查。”高廣銀說,救治白海豚的日常工作很辛苦,“海豚吃得多,排泄也多,味道也很大。在治療池中,每一次翻動它的身體,喂食海魚或者補充營養液,都需要好幾名隊員協作,還要配合吊機使用,確實是個體力活。”
雖然辛苦,高廣銀卻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這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我喜歡海洋環境保護工作,能夠把物種保護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特別是把深受沿海居民喜歡的白海豚保護起來,很有意義。”
誤入河道擱淺?我來救你
救護擱淺鯨豚,是救護小組承擔的重要工作。據介紹,鯨豚動物因生病、身體虛弱或迷路,游至淺水處而不能游回深水,或者因種種原因死亡后被水沖到岸邊的現象,被稱為擱淺。近年來,廣東省多次發生鯨豚誤入河道擱淺現象。
“80后”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科科長陳希,是鯨豚救護小組的負責人。他皮膚黑黑的,說話聲音洪亮。“鯨豚的擱淺通常發生在非常偏僻的岸邊,最大的困難就是現場處理。” 陳希說,接到群眾電話報告發現海豚擱淺事件后,救護小組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由于海岸線非常長,報告的位置不一定準確,擱淺的海豚如果死去,漲潮還會改變尸體位置,救護隊員有時會撲空。
“如果海豚在河道里擱淺,情況會比較危急。”陳希還記得“老白”,一頭在佛山羅村的河涌里擱淺的白海豚,“河道里是淡水,淤泥很多,‘老白’當時呼吸困難。在河道要把活的海豚驅趕出去非常麻煩,操作很難。”
“海豚的呼吸口在頭上,24小時都要有人看著它,不然它身體虛脫沒有力氣,一旦翻倒過去無法呼吸,就會嗆水而死。”運輸期間,陳希和隊員們一直幫助“老白”漂浮于水面上,把它的頭部抬出水面呼吸,其間還不停地給海豚身體澆水,保證海豚皮膚濕潤,最終成功將活體海豚運回救護池治療。
陳希說,自己是學水產養殖專業的,雖然專業對口,但是在救護海豚的過程中還是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我們和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汕頭大學等都保持著合作關系。”陳希說,救護小組會對擱淺死亡的鯨豚進行記錄和取樣,供后續研究使用。
救護隊經過多年的積累,給每一頭擱淺的海豚編制了分析報告書,建立了一套鯨豚擱淺檔案。
讓更多人了解白海豚
白海豚會不會睡覺?為什么稱中華白海豚為“媽祖魚”?海豚會發出叫聲嗎?為什么不同年齡段的中華白海豚皮膚顏色不一樣?
在保護區,高廣銀還在科普館給學生社團和志愿者們講解中華白海豚的知識。他準備了很多有趣的冷知識,“這是我的小竅門,能幫助參觀的人很快記住。”不過,面對紛至沓來的參觀者,科班出身的高廣銀也時常感到本領恐慌。“參觀的人往往會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白海豚的進化史,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我補充學習了很多。”
陳希說,作為救護小組的成員,他覺得要讓更多人了解這個物種,“你要知道它的存在,才能保護它。”
漁業資源的衰退,水污染以及自身生殖率低等原因,導致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陳希介紹,“根據中華白海豚的活動范圍和目擊率,科研團隊經過調查、評估,發現目前中華白海豚的數量還在不斷減少,活動區域持續萎縮,中華白海豚已被收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
2009年,港珠澳大橋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開工建設。為實現“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目標,保護區組織開展了中華白海豚資源監測,從2012年起,每年出海檢測海豚60多次,總航程近2萬公里,累計識別2381頭中華白海豚,基本掌握了整個伶仃洋水域和部分珠江口西部水域中華白海豚種群分布情況。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陳海亮介紹,近年來,保護區不斷招募志愿者,還建立了白海豚保護志愿者聯絡微信群,參與保護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也到高校做宣講,希望能有更多年輕的科研人員參與到保護區的研究工作。”陳海亮說。
洪秋婷
【編輯:郭澤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