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檢察日報
2020-03-18 06:53:03
日前,筆者收到了北京市紅十字會血液中心急需獻血的“告急短信”。在獻血現場,工作人員告知,他們向曾經參與過無償獻血的首都市民群發了這條短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北京市血液采集出現了斷崖式下降,全血采集量不足去年同期日均采血量的三分之一,勉強維持的“緊平衡”供需狀態被打破。不僅是北京,全國多地也不同程度出現“血荒”,紛紛發出倡議號召市民獻血。
事實上,從媒體歷年來的報道看,“血荒”的出現早已算不上是什么新聞,“告急短信”也并非第一次發送。幾乎每年的秋冬季,一些醫療資源相對集中、人口較為密集的城市,血庫存量都不同程度處于“緊缺”狀態。有所區別的是,此次“血荒”是由于疫情之下室外人流量大幅減少,加之不少原本有意愿獻血的民眾對采血站、采血車等公共場所是否存在感染風險抱有擔憂,導致占據獻血總量大頭的街面采血量大幅縮水。即便多地開始采取預約制獻血、上門采血、團體獻血等應急舉措,但面對復工復產后不斷增長的臨床用血量,要想在短期內解決“燃眉之急”依舊艱難。
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自1998年實施獻血法以來已經運行了20余年。根據國家衛健委有關數據顯示,全國無償獻血人次從制度實施最初時的每年30萬人次,已經發展到目前約1500萬人次。換言之,1%的人獻血提供了全國人民當下的用血需求。其中,廣大黨員干部、高校學生、醫務人員、解放軍官兵是獻血人群的主力。這與他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對無償獻血有較為科學的認知有很大關系。同時,考慮到便于組織動員,一旦血庫缺口較大,各地相關部門也習慣于依賴這些人群集體獻血來應對。
“應急式”措施的頻繁使用暴露出的是“長效性”機制的脆弱。目前我國人口獻血率處于較低水平,固然可以歸因于民眾存在的一些認知誤區和抵觸情緒,但更多的還是與獻血者及其近親屬有關權益保障不到位、獻血志愿者隊伍建設相對滯后、政府與社會力量缺乏協調等問題有關。在如今的傳播環境下,借助形式多樣的媒體手段加強宣傳引導對于有關部門來說可謂是“信手拈來”。難就難在,如何克服現實障礙,在建立健全配套機制、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發動更多民眾加入獻血隊伍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我們看到,在這方面部分省市已經開始了有益的探索。山東、江西等地已經把無償獻血作為個人征信系統的加分項,浙江借助手機軟件實現獻血者及家屬用血線上報銷功能,江蘇對優秀獻血者實施了憑證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免費入公辦公園和旅游場所、到公辦醫療機構就診免普通門診診察費的“三免政策”。這些做法雖然看起來“姍姍來遲”,但其產生的示范效應將有力推進全國范圍內解決間歇性“血荒”難題。
“假如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把這句經典的歌詞放在無償獻血事業中是最貼切不過的。無償獻血制度是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匯聚更多愛的涓涓細流,獻出更多溫暖的“一臂之力”,我們還是要依靠制度的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