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日報
2020-03-22 09:00:03
六省區市10家醫院的12名專家聯手
高難救治操作贏得患者5%生的希望
護士為手術作準備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攝
長江日報記者孫笑天 通訊員王敏
“成了,成了,患者有了生的希望!”3月21日晚8時20分,武漢市肺科醫院仁醫樓13樓ICU外走廊內,幾名重癥醫學科專家笑得像孩子一樣,為剛剛成功完成的VVA- ECMO(體外膜肺氧合的最高形式)操作互相祝賀。
3個小時前,來自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內蒙古六省、自治區、直轄市10家醫院的12名呼吸、重癥、心外等學科的專家聯手,用全球最高生命支持儀器VVA-ECMO為一名已經休克的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爭取5%生的希望。
3月19日晚,一名70歲男性患者,帶著VV-ECMO(體外膜肺氧合)從武漢市第一醫院轉入肺科醫院。轉入后,患者持續高燒,血壓降至危險值。
“VV-ECMO替代的是患者的肺功能,當患者血壓降至危險值,預示著他的心臟也不行了,全身缺血、缺氧。”浙大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外專家陳懷東說,“這個時候,單純的VV-ECMO已無法將患者的生命留住,必須上VVA-ECMO,這是全球最高等級的生命支持儀器。”
“上VVA-ECMO,患者將有5%生的希望,但如果不上,今天晚上,人就要去世!”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胡明說,“為了這5%的希望,我們要盡100%的努力。”
開展VVA-ECMO是一項操作難度極高的救治行動。為確保穩妥,21日下午兩時許,來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北京朝陽醫院、浙大附屬邵逸夫醫院、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皖南弋磯山醫院、中科大附一院、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蕪湖市中醫院、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等6省區市10家醫院的12位呼吸、重癥、心外等學科的頂尖專家,齊聚肺科醫院ICU,多學科配合商討救治方案。
現場,12名專家還與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進行視頻商討。童朝暉認可他們的方案,他叮囑專家們操作前要進行充分評估。
為5%生的希望12名專家聯手
高難救治操作筑起生命屏障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武漢市肺科醫院收治了病情最重的一批患者。這些患者的肺部被病毒嚴重破壞,單價百萬元的EC-MO,因為能夠替代患者的肺功能,而成為新冠肺炎患者最后的生命屏障。
胡明說,用了VV-ECMO的患者,約有5%可能用到它的升級模式,即VVA-ECMO。前者是為患者提供肺功能,后者是提供心、肺兩個器官的功能。
給患者上VV-ECMO,需要在患者的股靜脈、頸靜脈上插管,這已經是高難度的操作了,而給患者上VVA-ECMO,則是在前者基礎上,再給患者的股動脈上插一根管。“國內一般的三甲醫院,能進行這項操作的鳳毛麟角。”胡明說。
陳懷東表示,操作的難度有很多:一是,把一根8毫米的管子插入1-5毫米的血管內,插入難度大;二是,如果患者血管鈣化嚴重,還可能沖破血管,造成崩管;三是,動脈切開,止血難度很大;四是,必須在一分鐘能完成模式轉換,否則會造成供血中斷。
重癥專家輪番上陣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12位專家經過反復研判,預測操作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設定相應的補救措施。他們還根據各自的學科優勢,進行了細致分工。
下午5時左右,胡明與患者家屬進行了溝通,說明操作的風險,取得家屬同意后,專家們進入ICU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經過充分論證,操作正式進行。
操作可謂一波三折,悶熱的防護服外加緊張的氣氛,操作幾分鐘,護目鏡和面屏上就模糊一片,眾人只好輪流進出ICU,透氣和更換裝備。患者血管條件很差,四五個重癥專家輪番上陣,試了各種手段,微創穿刺插管卻屢屢失敗,
患者一度到達瀕危境地,危急時刻,第二套方案啟動,心外科專家陳懷東上場,采用外科手術方式切開患者皮膚,把股動脈暴露出來,之后再進行插管。“模糊的護目鏡很難看清,大家要靠經驗和手感,但手術完成得非常漂亮。”胡明說。
晚8時15分,經過約3個小時的奮戰,VVA-ECMO操作圓滿成功,胡明走到護士站前,隔著玻璃,向焦急等候在護士站里的醫護人員比了一個“OK”的手勢。
8時20分,參與操作的專家們陸續走出ICU,他們的頭發身上的工作服全都濕透了。“成了,成了,患者有了生的希望。”胡明和專家們激動地說,患者的氧合指數達到由操作前的50%升至100%,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胡明表示,“就像一個溺水將亡的人,我們給了他一個救生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