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旗文稿
2020-03-23 10:27:03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和根本大計。從戰略高度深化對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態勢和階段特征的總體認識,把握大勢、順勢而為,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不斷開創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廣泛傳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著眼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頂層設計、系統決策,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從實踐到認識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學說的歷史性篇章,既以“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揭示人類史與自然史交融互動、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一般規律,還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特殊運行法則;既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民生觀,又從戰略高度不斷強化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是迄今為止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最為系統、最為全面、最為深邃、最為開放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根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必須切實增強思想自覺、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在求真求深上做文章,在求實求效上下功夫,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加快形成。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與天地參的崇高追求,素有仁民愛物、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仁愛之心和自然情懷。“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黨的十八大以來,受中華傳統文化滋養和浸潤的中國人民,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尊重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的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持續生動詮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新時代中華兒女追求自然財富、生態財富、社會財富和經濟財富的“心經”、生態道德經、綠色發展經。拒絕奢華和浪費,追求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成為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主流文化。
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蹄疾步穩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改革全面發力又縱深推進、多點突破又突出主要矛盾,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執法督察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增強,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是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二是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執法機構、國家公園體制等改革試點有序推進,為全面深化改革積累了豐富經驗,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三是高度重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動解決了一大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生態環境“老大難”問題,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色發展方式逐步培育、漸成常態,生態文明經濟體系建設潮流涌動、勢不可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今天,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并駕齊驅、比翼雙飛。傳統重化工業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產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方式轉變成效顯著,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速推進,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綠色生態產業化、規模化漸成常態,新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高端制造、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加工、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逐步培育,綠色無公害產品深受市場青睞;生態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加快發展;區域綠色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有所緩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始終飽含深厚的民生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補齊民生領域生態產品供給短板,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著力推進顆粒物污染防治,著力推進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取得初步成效;水污染防治、七大重點流域干流沿岸重化工項目有效控制,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全面推開,河長制全面推行;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邁開步子,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始加強,農作物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全量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城鄉環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應對氣候變化體現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在人類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破壞了地球生態系統原有的循環和平衡,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緊張。在有14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做好了,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加分項,其影響無疑是世界性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從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到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從上合組織元首峰會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從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到第二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習近平總書記反復闡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向世界傳遞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綠色發展理念傳導至世界各個角落。我國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向聯合國交存《巴黎協定》批準文書;我國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量占發展中國家總量的50%以上,成為對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2017年,同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機構一道發起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相關國家互助合作,開展造林綠化,共同改善環境;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些都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了中國力量,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
如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與此同時,放眼全球,展望未來,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逆全球化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抬頭,國際社會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也與日俱增。人類再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相近、理念相通,有最大利益契合點和最佳合作切入點。我們必須以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增強制度自信,持續保持戰略定力,做好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大文章,不斷推動我國生態文明邁上新臺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