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中國
2020-03-29 12:18:03
在硚口區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口,中心主任羅浩和護士長康榮又一次“違章上路”了。為了工作方便,羅浩從附近清潔隊借了一輛小電動車,每天載著值班護士趕到工作地點。
3月7日,硚口區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羅浩(右二)和值班護士在民意社區隔離點為疑似患者做咽拭子采樣。
3月4日,洪山區云鼎酒店隔離點,東湖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徐宗毅醫生團隊在這里堅守了一個多月,每天至少三次挨個房間送飯、送藥、檢測身體數據。
3月7日,硚口區漢水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黃瑩(右二)在解放大道隔離點核對患者信息。
3月7日,硚口區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羅浩在一間臨時的辦公場所對著窗戶看CT片。
3月7日,硚口區漢水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在做咽拭子采樣前的準備。
3月10日,洪山區云鼎酒店改為康復點。3月14日,東湖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徐宗毅為康復者測血氧飽和度。
3月14日,洪山區云鼎酒店康復點,東湖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在了解康復者情況。
3月7日,硚口區漢水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黃瑩走出解放大道隔離點。當天一早,她就來到這里為患者做咽拭子采樣。
天色漸暗,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羅浩放下了對著窗戶的CT片,伸了伸嘎嘎作響的腰,不知不覺中,他又看了幾個小時片子。羅浩每天都要掌握所在街道全部發熱居民的信息,是負責對發熱患者病情進行初篩的“把關人”,幾乎每一個患者的收治、隔離都會經過他的把關。這不是個輕松活,但為了清晰地掌握轄區內隔離人員情況,提升判斷準確率,他一直堅持著。社區工作人員表示:“羅主任對隔離人員的情況和各項標準最清楚,他就是信得過的‘金’標準。”
社區醫生,在抗疫前線的醫務工作者中并不起眼,他們大多沒有在重癥病房中搶救患者生命的救治能力,也沒有追根溯源研究病毒的科研能力。甚至,在他們日常工作中,治療可能并非重點。但是,武漢疫情得到控制的成績單上,少不了他們平凡而偉大的身影。
接電話、接很多電話,有進行咨詢的、有求助就醫的,還有恐懼求安慰的,這可能是疫情暴發初期社區醫生最直觀的感受。疫情發生后,大部分三甲醫院逐漸暫停了普通門診的接診工作。一些非新冠肺炎的患者需要就醫用藥,又不能出門,只有給社區醫生打電話求助。“常用耳朵去聆聽,總用仁心去幫助”,這是硚口區漢水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黃瑩經常說的一句話。疫情期間,她不知道為多少社區居民提供了健康咨詢和用藥指導。社區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老人每個月要更換一次鼻飼管,以前一直是由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定點來為他更換,疫情發生后,醫生無法前來。黃瑩接到求助電話后,二話沒說,結束工作后利用有限休息時間為老人上門解決了問題。而這些只是黃瑩的“課外作業”,她每天還要在中心發熱門診進行發熱患者的預檢篩查,指導發熱患者分級分類就診就醫;還會與社區干部一起上門入戶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測、排查。有一次,當她處理完所有事務,安排好最后一位患者順利轉院后,天邊已泛起微光。
在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口,羅浩和中心的護士長康榮又一次“違章上路”了,今天他們要去做咽拭子采樣。九個社區、兩個隔離點、兩個養老機構,近五萬人需要他們的服務,從1月底,羅浩就住在了中心里。為了工作方便,羅浩從附近清潔隊借了一輛小電動車,每天載著值班護士趕到工作地點。沖鋒在前,是羅浩對自己的基本要求。轉運疑似、確診患者,到患者家中進行消殺,咽拭子采樣等與病毒近距離搏斗的工作,他從來都是搶著干。“這次疫情防控中的很多工作是我們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所以難免會讓人小心翼翼,我是中心的主任,更是黨員,這個時候我就應該站出來。”
“婆婆,我是醫生,把嘴張開,讓我看看你的牙。”“爹爹,渴不渴?我喂你喝口水吧。”轄區內有兩個養老院,需要檢測的大多是7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不乏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羅浩都會耐心地溝通,一點點引導老人接受檢測。至今,他帶領中心職工已經完成了1500余人次的核酸檢測咽拭子采樣工作。
在洪山區云鼎酒店隔離點,梨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東湖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徐宗毅醫生團隊已經堅守了一個多月,吃在這里、住在這里,某種意義上說,跟隔離也沒有什么區別。不同的是,隔離人員隔離期滿后回家,他們卻必須堅持站完最后一班崗。穿上防護服,每天至少三次挨個房間送飯、送藥、檢測身體數據,徐宗毅已經習以為常了,在這里他已經陪伴了上百位隔離人員。“陪伴”是他和團隊成員經常掛在嘴上的詞語,在他們看來,這項工作對隔離人員的意義甚至遠遠超過了醫療。“對生病的患者除了聯系轉院之外,其實我們也做不了什么,這里隔離的基本都不是確診患者,而是密切接觸者或康復人員,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保障好他們的生活起居,才是我們能做的最實在的事情。”徐宗毅說。實際上,他們就住在同一個酒店的不同樓層,24小時服務。曾有人深夜感到不適,徐宗毅和護士長平星立刻爬起來趕到他的房間為他檢查血壓,查看病情,發現只是虛驚一場,更多的還是心理壓力的原因。那一天,他們陪著這位隔離人員聊了很久很久。
“真沒啥特別的。”“就是普通的日常工作。”這是社區醫生面對采訪時最常用的話語。在他們看來,他們沒有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挽救患者生命的高光時刻,也沒有親手治好患者送出醫院的成就感,只能做些“邊邊角角”的瑣碎小事。然而就是這些“邊邊角角”,撐住了在疫情中數量最為龐大的人群,卡住了社區防控的關鍵,打下了讓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堅實基礎。3月以來,從方艙醫院和定點醫院返回的康復者越來越多,社區醫生和護士們的工作量又加重了。但他們欣喜地忙碌著,開心地跟隔離觀察的康復者說,快了,就快了,咱們都快要回家了。
作者:潘松剛 王洋
來源 :中國人口報
編輯:楊明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