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0-04-10 13:12:04
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最需要心理援助嗎?相同的經歷為什么有些人對焦慮更“易感”?醫護人員遇到的心理問題哪些是可以自愈的“輕癥”,哪些是需要干預的“重癥”?就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國家衛健委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喬志宏教授。
1月27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聯合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緊急籌備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在疫情期間為全國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
問:北師大線上心理咨詢,求助者主要有哪些問題?
喬志宏:近3個月來我們已服務超過6500人次。初步統計,咨詢者中普通群眾占60%左右,遭遇感染風險、有隔離經歷的,加上個別新冠肺炎患者約占20%,其余的是醫護人員和其他群體。從咨詢內容看,恐慌、焦慮、害怕這一類的情緒,就擔心自己被感染這樣的問題超過60%。這些人可能屬于我們所說的易感人群,容易感到壓力的人群。
問:為什么同樣經歷一件事,有些人對焦慮更“易感”?
喬志宏:在每個人都受影響情況下,一定有一些心理能量“弱”的人或有過相關創傷經歷的人會出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及時解決就沒事,如果解決不及時就可能出事。所以,在重大疫情之下,心理援助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們的經歷里面有被別人無條件地愛,經常有成就體驗,生活有意義感,這三個積極來源的話,我們的人生是不會輕易地被一件小事情所擊垮的。
所以,一般來講一個人出現問題,無非是缺少無條件的愛,缺少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或缺少讓自己有意義感的事情。
所以這次從疫情里面看到好多人的問題其實是過往的問題,只是因為這次疫情被誘發出來。回顧他們的經歷,就可以知道他們很難像我們期待的那樣積極愉快地生活,有那樣的抗挫折能力。
很多人用不斷給孩子各種挫折的方式鍛煉抗挫折能力,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這些挫折可能會成為創傷,可能讓孩子最后毫無抗挫折的能力。給孩子一個挑戰,你要幫助他應對這個挑戰,成功地完成這個挑戰,這才叫培養抗挫折能力。而不只是給他一個挑戰就不管了。孩子不見得能夠很好地去克服這個挑戰,并且體驗到成就感、意義感和價值感。
有些人之所以扛不過去一個小坎兒,是因為他的心理能量太弱了,他過去一定不夠幸福、不夠有愛,所以需要更多的關心、愛護和尊重。
問: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最需要心理援助嗎?
喬志宏:在這次疫情中,我們會有一個預設,認為湖北省疫情嚴重,所以心理問題就會比較突出而普遍,但是從咨詢的來電話量來看這一點并不明顯。
最近我們做了一個關于引發初、高中生的抑郁焦慮程度的調查。我們發現,湖北地區的青少年和其他地區的青少年并沒有顯著差異。什么因素會導致顯著差異呢?家庭里面有沒有病患,或者有沒有疑似和隔離人員才是顯著影響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當然,這個結論推廣到成年人是不是也適用,還有待研究,但至少說明對于湖北省內那些自己和家人都沒有感染的人來講,并沒有特別嚴重的、明顯的、普遍性的心理問題。
問:一線抗疫的醫護工作者遇到的心理問題,哪些是可以自愈的“輕癥”,哪些是需要干預的“重癥”?
喬志宏:我覺得,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全國支援湖北的醫護工作者在心理上一定經受了不小的挑戰。這個挑戰我認為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繁重的工作壓力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困難所帶來的。一方面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另一方面在危重病房里有很多危重病人沒有救活,會讓他們的職業能力感、勝任感受到威脅。這些都是正常的工作范圍內的壓力,等回歸到正常工作崗位中,慢慢都能夠好轉,大多數人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第二個層次是在工作中發生的心理創傷。包括醫生本人經歷的一些創傷事件,比如個別患者情緒失控攻擊醫生,撕破防護服,把醫生暴露在危險的情境中;醫生在救治過程中被病毒感染或身邊有同事因感染去世等,這些都會從身心兩個角度對醫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破壞。這類創傷如果不加干預,有可能會形成創傷后應激障礙,心理學上叫PTSD。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它會對后面的生活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PTSD患者腦海里會經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曾經經歷的畫面,這叫閃回。這一過去的創傷性經歷會讓人對生活都產生懷疑,會無法集中注意力,會有很強的抑郁癥的癥狀表現。所以,如果不加干預的話,可能會帶來長遠的影響。
問:從抗疫一線回到正常工作中的醫護人員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喬志宏:要告訴自己,我的生活已經回來了。這個是從心理上要給自己明確的,跟自己這段工作做一個告別。可以寫一段總結的話,或者跟家人、同事、朋友做這樣一個表達,要把這個過程中難忘的事情、艱難的時刻、特別有成就感的經歷等等,用文字或者語言做一個總結,然后告訴自己這個階段過去了,我要回到原本的生活軌道上來。大家從心理上要給自己一個暗示。
問:如果身邊有家人朋友疑似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我們應該怎么做?
喬志宏:如果一個人有創傷經驗,他會哭泣、煩躁,他會拒絕參與社會活動。他可能會從一個性格開朗的人變得很內向,社會交往中選擇逃避。他可能沒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他的言行風格會發生變化,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生氣和抱怨。要有意識地去了解他的負面經歷,他只要能說出來或者哭出來,這個事情可能就解決了大半。
所以這個時候作為家人朋友一定要有這個意識,多去跟他溝通,讓他相信你是關心他、愛他的,然后他才會愿意跟你說出來。有些嚴重的可能他會說很多次,也或者哭很多次,當你發現你也沒有耐心的時候,你要陪同他去找專業的醫生尋求幫助。
問:如何面對親人朋友的病亡?
喬志宏:出現親人突然離世時,我們會否認、會拒絕、會不相信它發生了,繼而會憤怒,會特別痛苦、特別悲傷,還有后悔和自責。這些都是在至親喪失之后的正常心理反應。要了解這樣的心理過程,每個人在失去至親后都會有類似的反應。所以當你憤怒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憤怒,但要有意地去控制,不要讓憤怒變成破壞性行為。當你特別哀傷的時候,你要知道這個哀傷會讓你不愿意走出去,這會導致你更哀傷。這個時候哪怕只是走出屋子,哪怕只是跟寵物說說話,都是在跟外界進行交流和聯系。所以要認知,要了解哀傷的反應規律,不要強迫自己不哀傷,但是在每個哀傷的過程里面,你要盡可能調節。
問: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還將持續,人們如何適應這種非常態的生活?
喬志宏:困難永遠是有的,但是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積極應變的這種意識。保持一定的警戒,心理狀態不要太放松,同時也不要過于恐慌,或焦慮到無法正常工作。
問:沒有復課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如何融洽相處?
喬志宏:確實這3個月把父母孩子憋在一塊,都快瘋了。過去你覺得晚上堅持一會兒第二天他就上學去了,但現在不行了。其實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父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不懂得或者已經忘了當年他們這么大的時候想法是什么,對孩子的要求太理想化。不要老拿學習單一維度來評價孩子,你一定要充分地去利用這個時間和孩子建立更好的關系。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不要再逼孩子,不要只盯著孩子的學習。這個時候讓他快樂,用這個時間好好玩,通過家庭活動游戲把親子關系好好彌補、修復一下。對于過去因為考試成績被破壞的親子關系,這是個難得的修復機會,這個比分數要重要一百倍。
出品人:孫志平
統籌:幸培瑜
記者:童嵐 張揚 劉春暉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