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04-10 13:27:04
◎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翟榮惠
小麥赤霉病不僅導致小麥減產,食用病麥還會使人中毒,被稱為小麥“癌癥”。三十多年來,對付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都無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4月10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文章稱,來自中國的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經過長期努力,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 攜帶該基因的材料已被多家單位用于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霉病抗性。這一發現為解決小麥赤霉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關鍵“鑰匙”。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是全球小麥生產中面臨的重大病害,也是威脅世界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難題。 該病由鐮刀菌屬真菌侵染而產生,可導致小麥減產10%—20%,嚴重時達80%—90%,重病田可致絕收。感染赤霉病的小麥籽粒干癟,淀粉與蛋白質含量降低,出粉率降低,濕面筋含量減少。更為重要的是,其產生的嘔吐毒素嚴重污染食品和飼料,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天然存在的最危險的食品污染物,可引起人畜中毒。嘔吐毒素同時可在人和哺乳動物體內逐漸積累,誘發免疫功能下降等慢性毒副作用。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于小麥赤霉病研究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程順和介紹,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培育與利用抗病品種是首要選擇。但是,受制于理論認知和技術水平,半個多世紀以來,關于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鮮有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
孔令讓教授及部分團隊成員
該團隊負責人、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經過20年持續研究,我們發現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7E染色體長臂末端攜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在國際上統一命名為Fhb7。 歷經抗病基因初定位、精細定位、圖位克隆、抗病分子機制解析等長期探索,團隊最終成功將該基因轉移至小麥品種,并明確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的穩定抗性和應用價值。研究同時表明,Fhb7基因對很多鐮刀菌屬病原菌具有廣譜抗性,攜帶該基因的小麥品系在抗赤霉病的同時,對小麥另一重大病害莖基腐病也表現出了明顯抗性。
Fhb7的跨物種轉移和抗赤霉病分子機理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幾年來,科研團隊已將攜帶Fhb7基因的小麥種質材料分發到30多家育種單位,用于小麥赤霉病抗性的遺傳改良,并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小麥主產區進行了廣泛試驗。表型調查發現,在多種遺傳背景下,Fhb7基因能顯著提高小麥對赤霉病的抗性,同時對產量無負面影響。目前,攜帶Fhb7基因的多個小麥新品系已經進入國家、安徽省、山東省預備試驗和區域試驗,并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為從源頭上解決小麥赤霉病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轉移利用
“該研究成果同時表明,Fhb7基因可以有效分解嘔吐毒素,產生解毒效應,這一特性有望在糧食深加工和飼料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鄧興旺告訴記者。
Fhb7基因的發現和抗病機制解析對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種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Fhb7基因是禾谷類作物種質改良和創新的難得基因,其在育種領域的推廣應用,將有力提升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水平,為產業提質增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