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4-10 17:06:04
新華社海口4月10日電 題:海口龍哥哥愛心社:群眾有需要,我會一直在
新華社記者趙葉蘋
最近幾日,鄭興杰又忙著策劃一起新的公益活動,創建“愛心集市”和“青創中心”,以幫助更多農民和市民,一方面讓供求雙方見面得雙贏,另一方面幫助更多青年學會電商帶貨的方法。
作為海口市龍哥哥愛心社的創辦人,鄭興杰的公益活動總是一個接著一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就帶領志愿者們戰斗在抗疫第一線,如今消費依然不旺,農產品賣難問題仍未根本解決,他又開動腦筋尋找新的幫扶辦法。
自1999年開始,做公益早已成為鄭興杰的生活日常。自1月22日海南出現第一例確診病例起,鄭興杰就敏銳地意識到,當務之急是要在農村進行大規模防疫宣傳,因為農村很多老人聽不懂普通話,沒有智能手機,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防疫意識仍然很薄弱。
鄭興杰(左一)和他的“防疫大喇叭”團隊(2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緊急從網上購買了9個車載大喇叭,聯合多個志愿社團組建了“防疫大喇叭”車隊,將防疫宣傳送到村里村外、田間地頭。
“冠狀病毒蠻厲害,疫情期間莫亂跑……”“不能聚集喝茶,不能打麻將賭博,出門戴口罩”……“防疫大喇叭”車隊開到哪里,接地氣的防疫順口溜就在哪里響起,既有普通話版本,也有海南方言版本,內容通俗易懂,盡可能地使更多人了解防疫知識。
為了多走幾個村,志愿者們中午都不回市區,渴了就喝點礦泉水,餓了就吃點餅干充饑,鄭興杰連續吃了一個多月的餅干,帶領車隊跑遍了海口4個區22個鄉鎮,行程接近2萬公里。
“總要有人站出來,為我們的社會做服務、做引領。我們動起來,可以讓更多的人靜下心來。”鄭興杰說,在疫情發生之初大家是克服可能被傳染的恐懼走出家門做公益。
就在“防疫大喇叭”走村串戶時,鄭興杰和志愿者們發現,有些老太太不顧風險,或拎著一籃雞蛋、或擺上幾把蔬菜、幾掛香蕉在空蕩的街頭售賣,他意識到,疫情導致農產品嚴重滯銷,特別是一些靠賣菜維持生計的小農戶,菜賣不出去,生活都難以為繼,與此同時,城市居民也因防疫需要存在買菜難題。
一項新的公益行動又在鄭興杰的腦海中浮現。何不做二者的橋梁紐帶,將供需雙方對接起來?
在美蘭區和平南街道的一處助農點,鄭興杰從車上搬下剛摘的芒果(2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他號召志愿者們發起“助農惠居”行動,將一把把的蔬菜、一籃籃的雞蛋、零星的瓜果都收上來,尋找更多賣難的農村小農戶,同時發動城市居民通過微信群、小程序訂購蔬菜瓜果。
宣傳車隊變成了助農車隊,愛心社成立了“青年突擊隊便民服務點”,志愿者們又無償當起了收菜員、配菜員、打包員、搬運工,10元5斤、15元8斤的蔬菜大禮包以無接觸的方式送至居民手中。
供需雙方都涉及千家萬戶,統計、對接、派發任務十分繁重,有些采摘工作得在深夜或清早進行,鄭興杰和志愿者們沒日沒夜地忙起來,“助農惠居”行動持續了一個多月,他們就一個多月沒有回家。
“我們社區的居民都特別高興,龍哥哥愛心社采收來的水果蔬菜既新鮮又實惠,看到志愿者忙不過來,居委會也會幫忙一起派發。”海口市美蘭區和平南街道君堯社區居委會主任吳青松說,志愿者們的公益行動既幫助農民保住了本錢,又幫助了社區的居民,可謂一舉兩得。
志愿者們還將一些蔬菜、水果贈送給孤寡老人、智障人士和愛心社常年資助的自閉癥患者家庭,幫助他們度過眼前的困難。愛心相互感染,令鄭興杰感動的是,一些受助家庭也冒著風險出來做公益,或開車走村串戶,或幫忙打包蔬菜。
在美蘭區和平南街道的一處助農點,鄭興杰(左二)等把打包好的蔬菜裝車(2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在鄭興杰看來,公益組織就是社會的潤滑劑,現在他越來越感受到公益的魅力和愛的力量,做公益已經成為他的生活習慣,放不下,改不掉,不停歇,公益活動總是一個接著一個。
如今“助農惠居”剛剛告一段落,他又琢磨起“愛心集市”和“青創中心”。
“他對困難人群的需求總是有很強的感知力,總會想方設法去幫助更多的人。”海口市龍哥哥愛心社成員景利月說,多年來,鄭興杰做公益的行為感染、帶動了身邊很多人參與進來,鄭興杰帶過的志愿者們,如今也如蒲公英一樣,將愛心的種子撒遍海南島。
“只要群眾有需要,我會一直在。”鄭興杰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公益倡議常常是一呼百應,這更加堅定了他終身公益、推進全民公益的決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