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論壇網
2020-04-11 11:07:0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4月8日召開會議,聽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全國復工復產情況調研匯報,分析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形勢,研究部署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工作決不能放松,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加大力度。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強國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所在。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偉大成就表明,中國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未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也要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之上。那么今天應對疫情考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也要靠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河南考察時,就做出了“一定要把我國制造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搞上去”的重要指示。
從大量的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看到,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實體經濟受到相當大的沖擊。如果說在疫情期間,服務業,特別是餐飲業、娛樂業、旅游業受到的沖擊最大;那么在疫情逐漸趨緩后,實體經濟的壓力和困難逐漸顯現出來了。實體經濟正在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這其中有原有的稅費等企業負擔情況,加上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辦工設備成本等不斷攀升。疫情爆發以來,房租成本、融資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在停擺剛剛恢復的條件下,實體企業可謂是舉步維艱。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實體經濟項目利潤比刀片還薄,甚至沒有利潤。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經濟金融發展面臨較大挑戰,我國疫情防控面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形勢,又處于復工復產的關鍵階段。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要提高實體經濟的地位,強化實體經濟的功能。要知道,只有實體經濟恢復正常,才算真正的復工復產;只有實體經濟呈現發展活力,中國經濟才算真正有活力。
要正確處理好“虛”和“實”的關系。總結了國內外多年來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富民之基,實體經濟創造社會價值。如果離開了實體經濟,一切都是空談。同時,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形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要“虛”和“實”相互關聯,不可或缺,避免陷入“虛擬化陷阱”。2008年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背后是虛擬經濟玩過火,而實體經濟空心化。近年來我國也出現了較大范圍的“造城運動”,房地產開發過度等問題,其本質是虛擬經濟過熱。受全球經濟增速減緩、生產成本上升、虛擬經濟泡沫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近些年我國實體經濟經營環境趨緊、下行壓力加大,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當前應對疫情、恢復經濟的關鍵在于實體經濟的振興,在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正確認識發展實體經濟的極端重要性,堅持向實體經濟發力、聚力,靠實體經濟穩增長、上水平、攢后勁。
要正確處理好“軟”和“硬”的關系。金融要回歸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本源,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是針對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補上實體經濟的短板,扎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秩序恢復常態。要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不斷強化基礎性制度建設,堅決打擊各種造假和欺詐行為,放松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要優化信貸結構,既要保障鐵路、公路、高鐵、高速公路和水利工程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資金投放,也要著眼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需求,還要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當前特別是引導信貸資源更多支持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
要正確處理好“低”與“高”的關系。發展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不是一點不要低端制造業,要低端、高端制造相輔相成,走先進還要適用的道路。特別是在疫情的恢復期,對一些涉及就業彈性系數大、醫療用品領域的企業,要給予一定的扶持力度。要進一步降低實體企業的負擔,全力打好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人工、稅負、社會保險、財務、生產要素、物流等成本“組合拳”,全面減輕企業負擔;切實解決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力度,增強抵御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從長遠來說,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生產要素重組,促進結構轉型和升級,要按照供給側改革大思路,多措并舉服務實體經濟,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要正確處理好“減”和“加”的關系。要化危為機,把應對疫情的過程作為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結構調整必須“喜新厭舊”,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就是既要做靠投資拉動擴大總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后產能的“減法”,也要做創新驅動的“乘法”、簡政放權提高市場效率的“除法”。一定要在保障社會穩定的條件下,痛下決心,做好“減法”的文章,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對于傳統產業,也要“老中生新”,就是以老帶新,以老生新,以老變新,以增量帶動存量,對傳統產業的“挖潛開荒”,改造升級,推動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促進實體經濟向健康方向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工業體系,推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軍民融合發展的結構新格局。
(梁啟東: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