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04-20 15:25:04
4月3日,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一家餐廳內,兩位食客等待上餐,其身旁的櫥窗上貼有“公筷分餐”的宣傳海報。
劉新 中新社新疆分社/人民視覺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邀約三五好友同桌共餐,對酒當歌別有一番情趣,但一不留神,也可能把病毒、細菌打包吞下。有研究顯示,人群中食源性感染的發生率在不斷增加。而“共餐共食”,為細菌和病毒提供了進入人體的可趁之機。抵擋可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的新冠病毒,分餐制可謂一道健康屏障。
3月以來,山東、北京、江蘇、河北、湖南等地相繼出臺分餐制、公筷公勺的地方規范或倡議。夾菜用公筷,拒絕“口水菜”,正在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其實,早在非典期間,分餐制、公筷公勺就曾被廣泛呼吁、采用過,可惜疫情過后逐漸被人們放棄。有專家表示,基于傳統文化、飲食習慣、餐飲業運營成本等現實困境,分餐制難以一蹴而就,但可以通過多種措施、規章,對餐飲業和公眾進行分餐制習慣的培養,讓分餐成為日常生活的標配。
同吃一盆菜可能吃出多種疾病
從分餐制到合餐制,闔家享受豐美菜肴“同吃一盆菜”的同時,卻為部分疾病的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
1月底,南京一家庭一次聚餐,導致7人先后確診患上新冠肺炎。哈爾濱一家庭9人聚餐,9人均為確診病例。
“除了新冠病毒,可以通過糞口傳播的幽門螺桿菌、甲肝病毒、傷寒桿菌、手足口病,都是潛在危害。”江蘇蘇州市立醫院消化道內科副主任醫師閔寒說,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微需氧的螺旋狀的革蘭陰性細菌,全球約50%的人攜帶。
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沃倫和馬歇爾首次在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發現了幽門螺桿菌,它可以長期定植在胃黏膜表面。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引起胃部一系列病變,例如胃癌、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成人和兒童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等疾病。
1989年和1993年,學者們又首次從胃炎患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分離并成功培養出幽門螺桿菌。“這意味著幽門螺桿菌也能通過唾液傳播,但并非所有感染幽口螺桿茵的人,都會出現明顯的消化道癥狀,通常僅有少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現典型的臨床表現。不過,推行分餐制,對于降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可能有幫助。”閔寒說。
不只堵住感染還有其他健康好處
可以“病從口入”的還有甲肝病毒等細菌和病毒。“甲肝病毒、瘧疾、霍亂、諾如病毒可以隨糞便排出體外,糞便如果污染飲用的水源、食物、蔬菜等,其他人飲用被污染的水或者吃掉被污染的食物,就可以造成傳染。除了食物,糞便也可以污染玩具、生活用具,孩子在接觸這些玩具、生活用具之后,如果手部沒有徹底清潔而接觸、吃下食物,也有可能造成感染。”江蘇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與評價所副所長、主任醫師戴月說,人們如果與患有糞口傳播的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就有可能通過口進入消化道,而實行分餐制可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分餐制為人類抵御細菌、病毒構筑健康防線的同時,也會間接帶來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合餐可能不太好控制進食的量,每餐吃得多,能量攝入過多,易引起超重肥胖,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戴月說。
閔寒認為,“圍桌合餐時,可選擇的食物很多,有的人可能會挑食,例如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增加腎臟負擔;海鮮吃得多,可能有患痛風的隱患,但分餐制有利于控制食量,便于營養均衡攝入。”
健康意識影響公筷“流行”
每當一次流行性傳染病暴發,分餐制都會被大力倡導。非典之后,使用公勺公筷的呼吁曾一度流行,但非典疫情的遠去,也逐漸帶走了人們的熱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