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荔枝新聞
2020-05-17 19:36:05
一滴泉水,晶瑩剔透,從海拔1629.8米處啟程,流入山澗,在皖南匯聚為新安江,百轉千回于斑斕山嶺和白墻黛瓦間,東流千島湖,匯入富春江、錢塘江,奔騰入海。2012年,國內第一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流域拉開。皖浙探路改革,呵護碧水東流。新安江已成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島湖水質穩定保持為優。
“新安江實踐”歷經9年三輪試點,交出了青山、綠水、民富、民安的生態答卷。從水環境擴展到空氣、森林、濕地,從新安江擴展到九洲江、東江等多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最大的亮點是補償思維,最核心的看點是補償機制,而生態環境“補償”給我們的綠色紅利更可感可知、實實在在。
政策補償,強化生態導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環境成本和巨大的生態代價。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既需要根本性的觀念上轉變,更需要付諸實質性行動,而還清環境生態歷史欠賬,政策層面的引導與扶持也不可或缺。新安江治理首輪試點,中央財政每年撥付3億元、皖浙各出資1億元設立補償基金,財政支持環境治理的背后顯現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堅定決心,客觀上也激勵和倒逼相關地方、責任部門的治理行動動真碰硬、落到實處。
受益補償,凝聚共治動力。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是皖浙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上下游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面對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各地有著不同的利益考量,進而影響著保護與治理的動力。從2005年浙江省率先推出省內流域生態補償,到2012年皖浙兩省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在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年度水質達標,浙江撥付安徽1億元,反之安徽撥付浙江1億元,這無疑體現了問題導向、靶向施策的治理思維,兼顧上下游共同利益,較好地實現了各方共治、共享和共贏。
生態補償,共享綠色紅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山水,山水定不負人。新安江沿線各地和廣大群眾為生態治理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獲得了生態改善“補償”的巨大綠色紅利。黃山市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有機茶、泉水魚等生態產業,培育文化影視等新興產業,去年旅游收入659億元,增長15%;歙縣深渡鎮綿潭村漁民退養之后,有的搞游船觀光表演,有的開起了農家樂,昔日滯銷的枇杷隨著游客增多越賣越好,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5萬元,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新安江沿線各方對此體會最直觀、最深切。
“新安江實踐”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勢必推動更多“生態補償”轉化為“綠色紅利”,描繪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中國新藍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