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6-05 11:01:06
今天,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芒種。“芒”指的是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而“種”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
芒種節氣名稱的字面含義與其對物候特征的總結,一直傳承到了今天。《周禮》曾提到過芒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意為澤草叢生的地方可種莊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曾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芒種節氣至今仍是民間田地播種、下地采收最繁忙的時期,這與芒種的季節與氣候特征分不開。
芒種的到來標志著一年仲夏的開始。一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有六個節氣,并且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而芒種正好處于仲夏的開端。這從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就可以看出。在芒種節氣,螳螂在前一年深秋產的卵會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鳴叫。
仲夏時期的氣候復雜多變。不僅高溫天氣頻發,濕度大且多悶熱,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高溫天氣的可能。而且芒種的到來意味著一些地區將迎來豐沛的雨量,多地會進入梅雨季。芒種時期若遇到大風、冰雹等天氣,會導致小麥等作物無法及時收割、儲藏,進而對產量造成一定影響。
因此,在芒種時期,與節氣相關的娛樂活動較少,人們都在忙著收莊稼。農諺:“芒種忙,麥上場。”便是對芒種時的農事活動的樸實描述,我國南北方民間也形成了與之有關的各類農事習俗。
“安苗”是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之一,始于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會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蒸熟后用蔬菜汁染色,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每年五、六月是我國南方梅子成熟的季節,民間在芒種這一天有“煮梅”的習俗。梅子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食用后對人體有益。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除此之外,芒種還是“送花神”的日子。在古人眼中,花朝月夕,萬物皆有靈,唐代和宋代以農歷二月十二為“花朝節”。到了芒種時期,花期漸過,古人視之為花神退位,于是會為花神舉行餞行儀式,期盼花神明年春天再來。南朝學者崔靈恩在《三禮義宗》中曾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作者: 蘆俊文 [責任編輯: 郭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