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06-09 09:41:06
2019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6億 對衰老的系統研究要跟上老齡化的速度
本報記者 陳 瑜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19年底,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6億,較2018年新增945萬人。與此同時,雖然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7.0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平均有8年多帶病生存時間。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我國快速步入老齡化的總體形勢下,構建老齡健康科技創新體系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老齡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基石”不穩
李林生活的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也是我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比例較2018年末提高0.8個百分點。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逐漸凸顯。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費用約5.78萬億元(占同期GDP的6.4%),其中老年人群的衛生健康費用占50%以上。預計到2035年,我國衛生健康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將超過9%,2035年前老年人群衛生健康總費用年均增長率將達到8.4%,遠高于GDP增速。
但李林說,當前我國在支撐老齡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創新體系上仍存在短板。比如,對老齡健康科技創新體系的“基石”——衰老理論的系統性研究不夠。
“當前全球已有數十種衰老相關的學說,但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衰老理論。”李林告訴記者,目前對衰老的研究停留在單一疾病的研究、單一機理的揭示、單一衰老標志物的發現,但衰老是病理、生理和心理過程綜合作用的結果,單一發現無法支撐形成系統性的衰老理論,也難以區分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
這帶來了一系列影響。
比如,開發衰老干預技術需要生物學、醫學、工程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技術交叉融合,但目前研究資源的分割、支持政策的碎片化,讓技術開發和評價所需的數據標準、指標體系、評價模型和干預規范都相對匱乏。
再比如,高水平的老齡科技產品研發和應用,需要以衰老干預的科學理論為依據。當前我國在老年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方面,非醫療和醫療干預技術、策略、產品的高水平開發仍顯不足。
應建立國家老年技術創新平臺
“建議系統布局衰老生物學研究,加大科技投入,闡明衰老及相關慢病的科學機制,尋找中國人群衰老‘拐點’。” 李林呼吁,建立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國家老年技術創新平臺。
在李林的設想中,老齡健康科技創新體系的基石,包括集收集、保藏、管理、檢測為一體的樣本庫,集細胞、類器官、動物為一體的模型體系,集采集、匯交、分析、利用、共享為一體的數據中心,集研發、測試、轉化為一體的技術體系,集開發、功能評估、安全驗證為一體的產品評價評估平臺。
“我們希望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轉化’的創新鏈條,‘樣本—模型—數據—技術—產品’的一體化集成內核。”李林說。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隨著我國中產階級人數增加及人均收入的提升,未來人們對于高品質養老社區的需求將大量增加。基于此,不少地區紛紛開始布局“智能養老”。
李林希望,通過衰老理論的系統性研究,助力老齡科技產品研發和應用的標準體系建設,進而促進形成為老、適老、助老、養老的產品開發協同機制。
江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王水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健康老齡化各項工作有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許多短板和弱項,包括高質量的老年健康服務能力不強,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融合水平不高,失能老年人的關鍵性制度保障尚未建立等。他建議,從打造高質量的老年健康服務供給體系入手,深入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兩端發力,補齊短板和弱項。 【編輯:劉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