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內部版
2020-06-10 09:33:06
半月談記者 殷耀 王春燕 于嘉
時代變遷,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琳瑯滿目的玩具和各種類型的兒童游戲,在瘋狂燒錢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憂思。一方面,很多游戲是“哄娃利器”,能夠為家長換來難得的片刻清凈;另一方面,家長們又擔心孩子沉迷其中,“玩物喪志”。家長們既希望孩子通過各種游戲培養健全的人格,也對不少高強度、對抗性的游戲安全性產生質疑。
今天,如何讓孩子“好好玩耍”?
2月22日,一名展商在2020紐約國際玩具展上展示兒童玩具
窮玩、富玩:游戲折射育兒“分層”與“分化”
家長們戲稱孩子為“四腳吞金獸”,“吞金”二字足見養大一個孩子的燒錢程度。
生活在北京的劉璐是一對8歲雙胞胎的母親,她調侃地說,自己家孩子就是“窮玩”長大的。“我很少帶他們去商場玩,因為不管玩什么,我都得出雙份兒錢,待上小半天,如果再吃頓飯,支出就奔著1000元去了。”
大約四五年前,劉璐家每到周末的固定活動就是近郊一日游或者博物館一日游。“北京博物館資源豐富,而且大都是免費開放,很多時候我跟孩子一起去學習、去研究,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很寶貴。隔周,我們全家去爬山、野炊,既能鍛煉身體,又能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劉璐說,“窮玩”說起來容易,但需要家長付出更多辛苦,全程陪孩子“瘋玩”,一刻不得閑。
此外,劉璐也有意識地將自己兒時的一些游戲教給兩個孩子。跳皮筋、跳房子、頂拐拐、翻花繩,這些游戲對道具、場地要求簡單,兩個孩子常常在小區里玩得不亦樂乎,又吸引了更多孩子參與其中。
與劉璐不同,同樣生活在北京的張莉帶孩子玩的過程則“燒錢”得多。本身就是旅游愛好者的張莉每年至少要帶孩子出國旅行一次,兒子多多只有3歲,已經去過好幾個國家,而且英文也說得有模有樣。
張莉給多多購買了很多英文原版繪本,從多多1歲多開始,就每天堅持用英文給他講至少1個小時。后來多多對恐龍很癡迷,張莉又購買了各種恐龍模型,其中包含一些絕版的樂高恐龍模型。“我覺得花的錢并不浪費,很多體驗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張莉說,她每年給孩子采購繪本等書籍要花近萬元,算上出國旅行,每年僅“玩”這一項就開支8萬元左右。
游戲有附加值,也有副作用
盡管游戲是釋放孩子天性的活動,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游戲時,更多考慮游戲產生的附加值或副作用。
比如,近些年在孩子中風行的磁力片,被很多人認為能夠開發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拼圖不再是大孩子的專利,那些適合1歲半孩子玩的大顆粒拼圖,據說能夠鍛煉孩子的專注力;平衡車則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平衡技能,鍛煉腿部力量。
諸如游泳、輪滑、圍棋、舞蹈、鋼琴、繪畫等培訓班,家長們考慮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興趣愛好,還有性格塑造、未來職業規劃等。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圍棋培訓班的首要目的是鍛煉孩子的數學能力。但圍棋何止這一項功效呢?堯帝丹朱、當湖十局、耳赤之手……圍棋是競技、是文化、是歷史、是教育。太功利地考慮最直接的附加值,丟掉的往往是更加厚重的價值。
一些游戲所帶來的副作用也讓家長們頭疼。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有些孩子習慣了一個人玩而不太合群,鋼筋混凝土的世界讓一些孩子對昆蟲、小動物敬而遠之,經常使用屏幕讓很多孩子早早地戴上了眼鏡。
今年,一些上網課的孩子,趁家長不留神就施展“障眼法”,貌似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看課件,實則打開了心心念念的游戲界面。有的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甚至破解家長的支付密碼為升級裝備充值。有些游戲甚至摻雜暴力、血腥等內容。
學校的體育課上,對抗性的項目越來越少,集體項目如籃球、足球所鍛煉的團隊精神,柔道、摔跤等項目鍛煉的對抗精神也失去了抓手。究其原因,與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不無關系。對抗性游戲本可讓孩子學會與人溝通、換位思考,體驗成功或失敗,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合作精神,以及控制情緒的能力,如今這些功能也隨之弱化了。
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行流鎮三義學校的師生在玩足球 張端/攝
讓游戲滋養兒童心靈
玩是兒童的天性,童年與游戲難以分離。游戲對孩子們而言,不只是娛樂,還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也將是留在他們心中最美好的回憶。童年游戲不能缺少那份單純與自在,而對待孩子們游戲的態度也需要少一些焦慮,多一些初心。
無論是窮玩還是富玩,高質量的陪伴都很關鍵。在沒有適齡玩伴的環境下,幾乎所有的游戲對家長的參與程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讀繪本的過程,在孩子看來就是家長愿意從手機中走出來,陪伴自己徜徉在故事的海洋當中。家長的引導、鼓勵以及示范作用,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在電視上看多少次動物,都不如在動物園里讓孩子真切地看到;在書本中講解多少次花是如何開的,都不如讓孩子聞一聞花香、數一數花瓣、摸一摸花朵;給孩子誦讀多少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詞句,都不如帶孩子去爬一爬山、看一看海,使其對“山川秀美”有真實的感受。
多一點放手,讓孩子能勇敢嘗試各種運動項目所帶來的樂趣。多多參與體育比賽,才能真正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努力去爭取比賽的勝利,才能激發“更快、更高、更強”的動力;參與一些團體項目,才能學會在團隊中承擔責任。
豐子愷先生曾說過:“我們雖然由兒童變成大人,然而我們這心靈是始終一貫的心靈,即依然是兒時的心靈……”讓這一心靈從小多些游戲的滋養,多些快樂的回憶,多些親情的滋潤。(刊于《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6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