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0-06-12 08:43:06
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遇上直播,不僅成功“圈粉”,還實打實地培養出一大批傳統文化愛好者。
5月22日,記者來到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一位身著古裝的女子正席地而坐、悠然撫琴。優美的曲調通過琴師面前正在直播的手機,飛入千千萬萬的古琴愛好者家中。
在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看來,這樣的“跨界合作”是有益探索。
孔子研究院將傳統文化傳播推廣的“落地”與學術研究的“登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核心抓手是傳統文化的“兩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5月20日傍晚,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村口的廣場,初夏的微風徐徐吹過,村民早早聚集在一起。這一天,儒學講堂又開講了。
授課者武寧是一名從武家村走出來的80后鄉村儒學講師,本職是孔子研究院研究員。為講好這堂“里仁為美 以鄰為伴”主題課,他提前回村搜羅了大量新近發生的身邊故事,用村民們聽得懂的家鄉話講述“和諧”。看似簡單,課程卻有著牢固的基礎架構——由研究院編撰出版的《儒家文化普及讀本》。
這套書和研究院以往推出的學術專著大不一樣,不僅明確了“儒家文化與社區(鄉村)文明”“儒家文化與公務員修養”“儒家文化與青少年成長”“儒家文化與企業管理”等4個接地氣的主題,還要求學者們深入基層尋找大量鮮活素材。
“了解到有村民因為你家占我一點路、我家擋你半抹光之類的事鬧別扭,我就決定把‘鄰里關系’寫進《儒家文化與社區(鄉村)文明》這本書里,配上‘六尺巷’等故事作支撐,道理就會淺顯易懂。”回憶起《讀本》的編著經過,在研究院工作了17年的武寧直言,過去研究院大都是關起門來搞研究,圍著資料室和辦公室就能把書寫成,而這次,僅曲阜和周邊縣市的村莊他就跑了十幾趟,只為在蹲點中找到儒學和生活的最優銜接點。
學術研究、著書立說是研究院的重要職能。為改變過去研究脫離生活的狀況,研究院近幾年的學術研究從“基礎理論”向“應用普及”轉變,先后推出《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儒學精神與中國夢》等57部(套)專著,半數以上都緊扣時代生活。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悶頭著書立說,還要通過“兩創”加速成果轉化。
2019年9月25日,在澳門大學舉行的“儒家文化高端論壇”上,身著華服、手擎龠翟的學子們隨樂音邁開佾舞特有的步子,儒家文化中的“禮”貫穿于舉手投足間,引得臺下掌聲不絕。
“禮是指各種禮節規范,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很多學生問我‘禮’和‘樂’之間的關系,我說這個關系解釋起來很抽象,不如大家親身來體驗一下吧。”為讓大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禮樂文化,孔子研究院學術交流部副部長、尼山學者路則權臨時在活動中增加了一場佾舞展示,120多名參與者通過查閱資料、演出排練,對這一祭祀舞蹈所傳達的“敬、愛、和”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3年以來,研究院在強化專業性學術交流基礎上,不斷創新成果轉化形式,以編雜志、搞活動等形態融入政德、文化旅游、教育等領域,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細胞。
目前,研究院正以打造“孔子+”文化交流平臺為切入點,加強與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區和日、韓等國家的對接合作,建設和規范學術交流基地,推進學術研究、學術交流、文化傳播,進一步提高研究成果轉化的層次和水平。
“原來,‘射禮’中還蘊含了儒家思想‘和而不同’的處事之道啊。”來自埃及的大偉,在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感受過完整的射禮后恍然大悟:孔子六藝中的“射”其實并不是在宣揚武力,而恰恰是在倡導和平。
研究院創新文化呈現形式,推出了射禮、香道、拓印、古禮體驗等十幾個儒家文化項目,以活態化、浸入式的體驗,加深了到訪外國友人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一年接待來自百余個國家的外賓過千人。
5月23日,記者在體驗基地看到,散布其間的不僅有各種文化體驗項目,還有大小不一、憨態可掬的Q版孔子玩偶。
“我們圍繞這一Q版孔子形象開發出了筆記本、T恤、鑰匙扣、小擺件等系列文創產品。來體驗參觀的外國友人幾乎都會愛不釋手地買上幾件。”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負責人張斌認為,當越來越多的人把“孔子”“《論語》名句”穿在身上、掛在包上,文化就有了符合時代氣質的天然傳播力。(孟一 宋振中)(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