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來源:新華網

作者:

2020-07-04 17:12:07

新華社合肥7月4日電 題: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新華社記者劉菁、楊玉華、張紫赟

他們是“逆行”者,跳出“農門”又學成歸鄉;他們是“80后”“90后”,用新知掀起山鄉之變新潮流;他們是新時代接力者,扎根最基層,奮戰脫貧攻堅,接棒鄉村振興。

田野因青春的力量更增希望,青春因大地的深沉更添厚重。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在安徽省岳西縣來榜鎮公山村,汪鏈騎車出行工作(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將青春播撒田野

高挑白凈,愛說愛笑,不僅有年輕姑娘的“潮”,還有本事在盤山鄉路上騎摩托車開汽車——這是25歲的“城歸”大學生汪鏈,大別山腹地岳西縣最年輕的村委會主任,自稱“女漢子”。

幾年前,正在讀大學的汪鏈暑假回到老家來榜鎮公山村。那時,村里老人要靠一雙腳走一個多小時山路去鄉鎮,山鄉發展困境深深觸動了她。

2017年從安慶職業技術學院都市園藝專業一畢業,汪鏈沒有留在合肥的實習單位工作,而是毫不猶豫地回到公山村。畢業前成為一名中共黨員的她說:“鄉村振興要靠一代代人努力,我要成為其中的一個!”

第一次跟著老支書下村走訪,有戶村民愣是沒給汪鏈板凳坐,當她是個“小丫頭”。潑辣的汪鏈只想用實干證明自己。退宅還耕是她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清晨四五點,她抓起草帽就跟勘測隊出了門。暑季的太陽底下干了幾個月,她皮膚曬傷了,工作也“曬”出了彩,絲毫不差地完成了80多戶村民的老宅丈量和土地復墾。

2018年,汪鏈高票當選公山村村委會主任。村里高標準茶廠建起來了,新的河壩趕在汛情前修好了,小小山村連辦三屆采茶文化節,精制茶賣到了上百元一斤。村民們直說:“這個小汪鏈,真不賴!”

在大別山區,像汪鏈一樣的大學生“城歸族”正在增多。2013年岳西縣推出“大學生回鄉工程”,當年僅有55名大學生報名,2019年報名人數增長到295人,今年前6個月就有163名高校應屆畢業生咨詢報名了。全縣目前已有185名回鄉大學生進入村“兩委”任職。

近百年前的大別山區,也有一批二十歲左右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年輕人,開辟出革命根據地,為了百姓的幸福浴血奮戰。穿越時空,薪火相傳,這片紅土地上如今仍燃燒著青春的理想。

同處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大學生。還沒等今年高校畢業手續辦完,22歲的蔡瑞就已在家鄉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上崗就業了。而早在春節前他就收到了來自上海、寧波的兩份入職函。

高灣村的“當家人”全縣最年輕。村“兩委”5人平均年齡28歲,有的是大學畢業生,有的是退伍轉業人員,都因不舍鄉情返鄉效力。

“換屆選了一堆小家伙。”高灣村老黨員陳福全說。幾年下來,這幫“娃娃村官”發展起了村集體經濟,修通了進組到戶的水泥路,村里通了公交車,陳福全和鄉親們豎起了大拇指。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蔡瑞在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村部工作(6月18日攝)。 新華社發(胡銳 攝)

用新知振興鄉村

新知識、新思維、新平臺,大別山區鄉村因年輕人的回歸有了新發展。

原木雕刻的手提包、藤條編織的魚兒……岳西縣響腸鎮金山村一個廠房里,65歲的老木匠李文頂正手持工具,打磨木料,靠木匠手藝他每年能掙5萬元,“這都多虧了小紅。”

小紅,說的是31歲的返鄉創業青年方紅。學英語的方紅大學畢業后在上海當老師,喜歡工藝設計的她6年前回到了農村。她把360多名留守婦女、貧困人口和木匠組織起來,以山頭田間的樹枝、秸稈、瓜果藤條為原材料,用非遺技藝結合現代設計,打造出提包、屏風、小家具等近3000款文創產品,熟諳外貿業務的她把產品熱銷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戶均增收3.5萬元,窮山洼打開了通往世界舞臺的大門。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燕歸巢”的年輕“村官”們正以勇毅的擔當、開放的思維、現代的手段,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直播帶貨、辦美麗鄉村文化節、發展現代農旅融合新業態……青年人新招不斷,鄉村緊跟潮流節拍。“農村發展面臨很多新機遇與新問題,對村干部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回鄉大學生補上了鄉村振興的人才短板。”岳西縣委組織部部長吳梅生說。

太湖縣大石鄉田祥嘴村,26歲的扶貧專干查云琪在鄉親們眼中特別“能折騰”。學貿易專業的她注冊網店、商標,建設凍庫、冷鏈,幫鄉親們帶貨。村里的網店去年底開業不到兩個月,銷售就近10萬元,帶動農戶戶均一年增收5000多元。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在安徽省岳西縣來榜鎮公山村,汪鏈在檢查村里新修建的河壩(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讓基層成就人才

6月底,正值高校畢業季,安徽省委組織部發出了選調700名優秀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農村的公告。

夢想需要腳踏實地,基層可以成就人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探索推動更多人才振興鄉村。2019年,安徽省委組織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人才智力支持大別山等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若干措施》,從12個方面引導人才下基層。截至2019年底,安徽省9萬余名村“兩委”干部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38.3%。

不少地方組織部門探索政策激勵,吸引更多青年人返鄉創業。太湖縣實施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行動”,設立每年100萬元的專項引導資金、200萬元的“村官貸”,扶持“村官”創業項目。岳西縣和金寨縣分別實施“大學生回鄉工程”和“村干部年輕化建設”,通過薪酬待遇激勵和打通晉升“天花板”,為優秀青年提供鄉鎮上掛、企業跟班等鍛煉機會。

岳西縣來榜鎮關河村大學生吳松青回鄉之初一度創業受挫,他牽頭的木耳合作社虧了30余萬元。“多虧組織部門扶持,不僅送我去國企掛職學習經營管理,還給予了創業資金支持,這才渡過難關。”如今已任村委會副主任的他,是遠近聞名的“木耳哥”,帶動周邊鄉村300多貧困戶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安徽省委黨校教授張彪說,時代呼喚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接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大學生下鄉進村,不僅需要提升能力,更需要堅定理想、錘煉作風。

太湖縣栗樹村是深度貧困村,在浙江、廣東闖蕩多年的詹曉芳回鄉做了一名扶貧專干。

“當初給我的只有一個貧困戶花名冊。”詹曉芳回憶道。她花了兩個月時間,白天對著花名冊,把326戶貧困戶一戶戶走訪了一遍,晚上哄睡剛滿周歲的孩子,再一一整理信息和思路。誰家缺資金缺技術、誰家因病負債,這戶怎么脫貧、那戶給什么幫扶,詹曉芳心里有了數。

栗樹村脫貧路留下了詹曉芳數不清的腳步和汗水,全村貧困發生率從30%以上降至0.36%。

鄉村給了年輕人舞臺,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砥礪成長。31歲的方紅作為農村創業青年代表,發起創立了縣青年創業者協會;25歲的汪鏈在暴雨積水中抱起89歲的徐桂英老人,轉移至安全地帶;24歲的付啟勝回鄉前曾堅稱“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如今作為高灣村最年輕的黨員,他總對學弟學妹們宣講“抓住回鄉的最好時機”。

“時間一長,我和鄉村、村民都有了離不開的感情。他們的需要,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歸屬、奮斗的價值,以及時代賦予的使命。”方紅說。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在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蔡瑞(左一)和村干部們討論工作(6月18日攝)。  新華社發(胡銳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5)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在安徽省岳西縣方紅創辦的工藝品公司,工人在制作工藝品(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6)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這是方紅創辦的工藝品公司生產的藤編工藝品(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7)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別山區尋訪“城歸”大學畢業生

在安徽省岳西縣來榜鎮關河村,吳松青在大棚內查看木耳長勢(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責任編輯:楊凡、韓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