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0-07-07 16:51:07
這幾天,來自上海的游客鄭夢蝶帶著家人前往浙江麗水自駕游,原本計劃了三天兩夜的行程,當她站在松陽縣三都鄉楊家堂村的觀景平臺,陶醉于這詩畫田園,鄭夢蝶不禁感嘆:“跟都市生活截然不同,這里既新鮮又古樸,沒想到古村落保護地那么完好。”她告訴記者,被這里的風景深深吸引,她和家人打算再玩兩天,好好體驗一把秀山麗水。
松陽縣三都鄉黨委副書記張旭軍介紹,近到金衢麗,遠到長三角乃至全國,這幾年到楊家堂村參觀的游客越來越多,“楊家堂村名氣越來越大,人氣也越來越足,保護好綠水青山,村子換來了‘金山銀山’。”
如今,像楊家堂村這樣貫徹“兩山”理念實現賡續發展的村落遍布之江大地,建設“美麗大花園”,綠色緣何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帶著疑問記者深入衢州、麗水等地,探尋鄉村振興中的實踐與美麗大花園建設經驗。
留得住鄉愁,聚得起人氣
順著山勢,楊家堂村的民居向上延伸形成階梯狀,整個村莊上下屋高低落差約3米,伸展高層200米,形成了五層18幢土木架構的氣勢宏大清代民居群。如有陽光曬過,綠意圍繞中的民居被映照得金光燦燦,令游人嘆為觀止,被大家譽為“金色的江南布達拉宮”。
如此美景何以保留?張旭軍告訴記者,村子從2014年起實施古村落保護利用,通過落實省級美麗宜居項目、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等項目,村落整體風貌修復得以全面推進。站在觀景平臺,指向第五層兩邊的兩幢小樓,張旭軍說:“最初是村民的兩幢新建民居,建成后就像‘牛角’一樣凸出,看上去挺違和,破壞了村落的整體風貌。”在村兩委看來,不能因此而破壞了保存數百年的古村落風貌,改或拆,村兩委為此做了不少工作。“當初沒少做村民的思想溝通,最后也給予了一定資金補償,愣是把兩幢‘違建’降層、重新粉刷,這才不再違和。”張旭軍說,正是楊家堂村這種保護傳統民居的強烈意識,才讓這一方美景得以延續。
留住了鄉愁,楊家堂村還積極挖掘村子的歷史文脈,鼓勵村民興辦農家樂,吸收社會工商資本發展精品民宿,引入藝術家工作室等,搞活了村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古村落新人氣,煥發出了別樣生機。
同樣也是“拆”,在龍游縣小南海鎮團石村,村民汪菊紅拆掉自家房屋“搖身一變”成了涼亭,眼下變成村民談天說事的好去處。
守在衢江邊,團石村過去卻沒能好好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那時村民私搭亂建,民房規劃也比較混亂。” 團石村村支書汪春茂說,如今沿著衢江,一條長約2.5千米的龍游美麗沿江公路團石段依江而建,像是畫軸般鑲嵌在衢江兩岸。汪春茂感嘆道:“這條沿江公路的好風景,都是拆出來的。”
按照“先整治,再提升”的工作思路,團石村以拆除違法建筑為突破口,通過“黨建引領+環境整治”新模式,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拆除違建457戶、面積近萬平方米,充分利用違建拆除后的村莊微空間實行改造,規劃布局了一批漫步道、休息亭等景觀設施。眼下,團石村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借助‘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我們要打造無違建、無圍墻的‘花園式村莊’。”汪春茂說,今年“五一”小長假,團石村每天吸引著上千名游客,也打開了鄉村發展的新思路。“以前村里以種植柑橘為主要產業,未來我們要發展旅游業,讓村民吃上旅游飯,吃上生態飯。”
做得好治理,盼得到幸福
建設美麗大花園,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不可或缺,浙江提出,創建未來社區作為浙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民生工程。在龍游縣溪口鎮的鄉村未來社區,一場有關探索全面小康社會形態的未來社區實踐正在悄然展開。
走進溪口鎮的黃泥山小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舊辦公樓、職工宿舍即刻映入眼簾,歷經風雨的老建筑像在訴說著歷史,如今看來別有一番風情,同行幾位記者打趣道:“保留得如此完整,用來做年代劇的取景地倒是挺不錯。”
別看社區老舊,卻很熱鬧。一場籃球賽正在新建成的籃球場上激烈上演,社區居民自發吶喊助威,孩童在一旁嬉鬧玩耍,與城市中略顯冷漠的社區相比,這里的溫度讓人羨慕。
籃球場一旁,未來社區的改造正在熱火朝天進行中。
“我們根據現有房子的風格和功能,改造成餐廳、劇院、書店、創客中心等。”溪口鎮黨委書記劉洪剛介紹道,“比如共享餐廳,既是鎮政府的食堂,也是居民和游客的餐廳,大家都可以進來吃飯。”
共享,是溪口鄉村未來社區的一大亮點。“以前黃鐵礦區的招待所,如今改造成溪口鎮政府。開放式的鎮政府不設圍墻,村民能時常到鎮政府的會議室開會,空余的房間改造成回鄉創業人士和微小企業的辦公場所,距離近了能更好地服務大家。”劉洪剛說。
2019年,溪口鄉村版未來社區成功申報衢州市試點,納入聯合國可持續社區試點;同年 11月,浙江全省首個鄉村版未來社區設計方案也在這里發布。“打造未來社區,我們要實現與居民和游客的零距離,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感情上。”對于未來社區,劉洪剛有自己的思考。
走進衢州衢江區上崗頭村,這里的古樹林游園在幾年前還是一座墳山。村民金海英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大伙都繞著走,山上垃圾滿地,臟亂不堪,你瞧現在建得多美!”不止是游園,在金海英印象中,自打村里建起了文化禮堂,活動逐漸多起來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新變化。
“以前空閑時間沒啥文娛活動,村民們就喜歡打打麻將,賭博鬧事時有發生。”指著村文化禮堂,金海英告訴記者,2017年村里新建了文化禮堂,大家有了說事談心的地方,這里還定期舉辦各種文體活動,生活一下子就豐富起來了。“這幾天正在教垃圾分類,我一早就趕過來聽課了。”對金海英而言,在這里唱唱歌、跳跳舞要比悶在家里打麻將好得太多,文化禮堂也成了村民平時最愛去的公共場所。
上崗頭村村支書汪增富告訴記者,這幾年通過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把老百姓荒廢土地進行集中開發,村集體年收入已達90萬,如今不少村民還能在本村柑橘基地和來料加工基地實現就地就業,打一天工能賺至少130元。“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美化村居環境,更重要的是富足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汪增富說,如今的上崗頭村,不光環境美,村民的精神面貌更是煥然一新,“這種幸福感眼瞧得到!”
留得住人才,抓得住機遇
村子變美,日子變好,又該如何把握機遇不斷發展?浙江各地高招頻現,留住人才,鄉村振興有了原生動力。
去年5月,麗水遂昌縣大柘鎮的大田村發布了全國首個村級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報告,大田村黨總支書記高桂松告訴記者,如今村里的自然資源都能實現具體換算,全村GEP共為1.6億元。
GEP 如何計算?高桂松說:“我們邀請了來自浙江大學、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專家,通過確定地域范圍,編制生態產品核算清單,最后核算出大田村所有生態產品的功能量,并運用經濟評估的方法將其轉化為價值量。”
對大田村村民而言,一草一木有了“明碼標價”,新鮮之余環保意識也在悄然增強。如今在大田村,山山水水皆有價值,村民保護之余也不忘合理開發,還刮起了一陣投資風。
2017年,瞅準商機的大學生王周敏,毅然從杭州辭職返鄉創業,注冊“柘里薯香”品牌,在大田村賣起了番薯干。“大田村發布GEP核算報告后,生態品牌在全國打響,旅游業不斷發展,也帶動了我們的生意越來越好,如今年銷售產值達500多萬元。”王周敏介紹,以前村民營生靠種茶,番薯基本拿來喂養牲口,“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在全村乃至全鎮回收番薯,還與村民訂購指定品種。”王周敏說,僅大田村就帶動了50多戶村民種植番薯,高產番薯品種不僅幫助村民實現了增收,番薯干生產時間與種茶錯開,有效解決了勞動閑置期的無收入情況。
在衢州柯城區萬田鄉,鄉村振興綜合體里的鄉村振興村播學院每天都很熱鬧,作為浙江首個村播學院,這里匯集了眾多農民電商播主,套用一句講堂內張貼的有趣標語,他們都是“全村的希望”。
“村播學院零門檻、零學費,課程包括短視頻訓練營、農創IP培訓課程和淘寶直播訓練營等。”柯城區電商中心副主任徐愷彧介紹,村博學院自開辦以來,已成功吸引3000多名當地村民前往學習。
賣菜、賣多肉植物、賣面條……走上綜合體二樓,“桃花島”“靈鷲宮”“爛柯山”等6間極富地域色彩的直播間里,村民們正在對著手機鏡頭賣力直播,90后寶媽邱黃蕓便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生完寶寶后便在家待業,聽說村播基地開辦了直播培訓,她第一時間報了名,“平時在家經常看直播,如今村里有這么好的平臺我也想試試,希望能通過直播帶貨賺些錢。”
眼下,村播學院還啟動了村播造星計劃,“我們將給予學員全面資源支持和進階孵化路徑,打造村播人才生態鏈。”妙趣互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麟說,今年村博學院將計劃對一萬名村民進行培訓,打造一批成熟的農民主播,“力爭單個主播粉絲量5萬以上,月收入達兩萬以上,直播帶貨月銷售額30萬元。”陳麟說得鏗鏘有力。
“從未想過自己有天也能當主播。”一場直播剛結束,邱黃蕓笑著告訴記者。
眼下鄉村振興,像萬田鄉的鄉親們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民借助互聯網找到了更廣闊的舞臺,足不出戶就將自家農產品成功銷往全國各地,走向了小康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