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拿命辦學的女高校長張桂梅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

作者:

2020-07-08 10:04:07

6月29日下午,云南省授予張桂梅老師“云嶺楷模”的專場發布會在昆明舉行。會上,主持人淚流滿面,現場觀眾流著淚數次集體起立向她致敬。上臺給張桂梅頒發榮譽證書時,云南省委副書記王予波向張老師三鞠躬,表達崇高敬意。參加完發布會,張老師就匆匆上車,返回二百多公里外的麗江華坪——高考在即,她放心不下“女子高中”。

這位63歲的“老太太”,是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總支書記、校長,華坪兒童福利院院長。她榮譽等身,贏得無數尊重,卻孤身一人,渾身是病,這幾天各種自媒體都在向她表達敬意。她是各民族學生的“老師媽媽”,是136個孤兒的“事實媽媽”,把1600多名山區貧困女生免費送入大學,事跡影響和鼓舞了許多人,堪稱一個“超人”和“傳奇”。連續十多年關注,記者一直努力去理解張桂梅,看看她是怎樣“煉”成的。

一枝“野玫瑰”變成了“桂梅”

先從張桂梅老師的童年說起。

張老師祖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57年出生在一個開滿野玫瑰的地方——“赤玫火籠”。她本是家里的第12個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剩下來的連她在內只有6個,當然她是最小的。母親生她時已48歲,她和姐姐、嫂子的有些孩子年齡相仿。母親體弱多病,常年臥病在床,父親慈愛又嚴厲,為家庭生計奔波,她也是在哥哥姐姐背上“滾”大的。

該起名字了,父親說“就叫玫瑰吧”。姐姐去報戶口時,管戶籍的同志不會寫“玫瑰”,說“就叫‘桂梅’吧,這倆字我會寫”,于是“張玫瑰”成了“張桂梅”。小桂梅平時調皮,“假小子”似的,被人稱作“五猴子”。她沒讀成幼兒園,上小學時當上班長。張老師回憶,那時候也逃學,還抓毛毛蟲嚇唬同學,但成績不錯,還跳了一級。

那個火熱的年代,張桂梅學會的第一首歌是《東方紅》,烈士墓前宣誓成為少先隊員。中學時,《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等文章她爛熟于心,二百多頁的《毛主席語錄》能從頭背到尾。她還成了班里的文藝骨干,在“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里主演江姐,13歲時內心就以江姐為人生榜樣,最愛唱的歌是《紅梅贊》?!侗Pl延安》、《三千里江山》、《小二黑結婚》、《紅旗譜》等,是平時的捧讀書目。

如今看來,張老師從小就有英雄情結,紅色的種子早已種進心田。當女子高中辦不下去,她在沒跑的老師里發現6名黨員時,簡直如獲至寶。女子高中的紅色教育滲透到每個細節,這和“張校長”個人緊密相關——在最困難的時候,張桂梅拿江姐等革命先輩自我激勵。

張老師意志力超強,常年忍受著一般人難以承受的病痛折磨,換做別人或許早就垮了。梅花香自苦寒來,她的名字多了另一層寓意。張老師那代人,多有著濃郁的英雄主義情結,吃過許多苦,戰天斗地、信念堅定、理想高漲,時代色彩鮮明。她幼年時一次負氣跑進大山,遇到狼差點被吃掉。她和父親進山拉薪柴,翻車被埋在柴堆里。她曾不小心引爆日本鬼子當年埋下的炸彈,被掀起的土石掩埋,又大難不死。那個時代,人們對黨和國家的感情熾熱,也洋溢著集體主義的樂觀精神。張老師當時作為小學班長和積極分子,耳濡目染更多更真切,她就是這么走過來的——“玫瑰”變“桂梅”,是偶然也像一種宿命。

女子高中校辦主任張曉峰介紹,2018年,江姐的扮演者孫少蘭老師慕名來學校參觀,一見面就與張桂梅緊緊擁抱。孫紹蘭感慨,自從扮演江姐,自己遇見再難的事都沒流過淚,但在女高流淚了——她想不到滇西北大山深處,也有一群紅色基因的傳承者,讓信念之花綻放高原山野。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張桂梅在山區教育上的成就,首先歸因于她是個好老師: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摸索出民族落后山區學生教育的規律;把育人當做教育的前提和目標,榨干自己幫助學生,走到學生心里;通過家訪走進大山深處,了解孩子家庭和成長,竭力改變教育背后的貧困。秉承仁愛之心,張老師“讓教育走的更深更遠”。

迫于生計,張桂梅初中時來過一次云南投奔姐姐,但因水土不服又回到了東北。18歲,母親已去世了,她又不得不來到云南,扎根支援邊疆。張老師參加工作一開始并不是老師,而是在林業系統做一線行政,其實就是服務大山里的伐木工作:她曾因為“暈水”不敢過河,目睹過年輕的工友發生伐木事故,吃過不少苦也很充實,還任了林場的團委書記。后因林業子弟學校缺老師,而丈夫正是校長,她轉崗從零開始教學,還帶出了不錯的畢業班。此前,她結束了不解風情的“大仙姑”生涯,和丈夫結婚——接新人的隊伍還把她一個人落下了。后來,張桂梅考取麗江師范學校,畢業后和丈夫調到大理教書。

張老師和丈夫在大理度過了最幸福的時光,但好景不長,丈夫1993年底查出胃癌晚期。陪伴了丈夫14個多月,他們花光了積蓄,也為借錢備嘗世態炎涼,但最終沒能留住丈夫。丈夫去世后,張桂梅1996年離開傷心之地大理喜洲,調到條件更差的麗江華坪了此余生。剛開始,她在中心中學教書。1997年下學期,又調到剛組建的、條件更差的民族中學。

1997年4月,張桂梅查出子宮肌瘤,“因為沒錢也不好意思剛調來給小縣城添麻煩”,張老師把診斷書放進抽屜,她玩命上課,忍著劇痛還裝作若無其事,在四個教室間艱難挪動。那時候,一個飛來的罐頭盒都能將她擊倒,坐在泥水里爬不起來。堅持著送走中學畢業班,1997年底她的腫瘤又復發了……

連續的命運重擊,怎么挺過來?

張桂梅告訴記者,一是山里的學生太窮了太苦了,又那么善良懂事,讓自己想幫幫他們;二是縣里面知道她的事跡后,縣政協委員們向她三鞠躬致敬、縣婦代會上紛紛給她捐款等,讓自己咬牙回報這份恩情。其實,張老師當時就把政協委員和婦女代表們的12370元捐款,又捐給學校架電用了。回首這段往事,張老師感慨,“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幫助別人,反而減輕了自己的痛苦。也就是在那段時間,她節衣縮食甚至不吃肉,省出工資幫助學生,把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給了發高燒的學生……

張老師說過,在華坪的二十多年,是一生中最精彩的,也是痛苦、勞累、貧窮、快樂的,這片土地接納了我,給了我一個綻放人生異彩的舞臺。有時也動搖過,被人誤解,不理解,想一走了之,覺得自己已做得差不多了,可是靜下心來想想,我連這點打擊都經受不了嗎?連這點委屈都受不了嗎?為了救我,一位企業家帶來城里辦事的錢,2000多元全部掏出來,我都不知道這人是誰。這么一想,又覺得慚愧。

“連這點打擊都受不了嗎?”、這里的人有恩于我,欠人情要還——這是她的做人準則,也是靠這個不斷自我激勵爬坡過坎,在長期的堅持中,她創作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從仁愛之心到“救一個算一個”

在張老師的事跡里,許多人不能釋懷的一點,是她對親人的態度:自己雖然孤身一人,但哥哥、姐姐去世時她都不在身邊,年齡相仿也是最親近的外甥住院急需用錢,她卻把“興滇人才獎”的30萬獎金捐給了丁王小學建新教學樓。姐姐去世她不知道,打電話問家里人,人家反問她:告訴你有用嗎?

外甥堅定支持張老師,是她無話不談的吐槽對象——其實這種人,在她的圈子里沒幾個。2001年,張老師擔任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后面因經費緊張她四處“化緣”籌款,帶孩子上街賣過鞋子和花。這段時間,福利院用的衛生紙幾乎都是這個外甥捐的。2006年,外甥重病在昆明住院,姐姐給她打電話說,四川這邊的親戚都表示了,我這邊就你一個親人,你不表示我怎么見人?何況你現在也有錢——張老師的“興滇人才獎”30萬可是要公示的。張桂梅覺得這錢不是獎給她個人的,都沒敢經過自己的手,直接劃到了縣委組織部的賬上,全部用于丁王民族小學。張老師自責的說,外甥走后,福利院里還高高堆著他捐的衛生紙。

2008年,正是張老師日思夜想的“女子高中”建校最吃緊的時候,東北老家來電話,說她哥哥不行了。張老師為了在電視臺做節目要一筆企業家的捐款,錯過了見哥哥最后一面。張老師后來解釋說,錯過這個機會,我到哪去找好幾十萬?。〗憬悴≈卦谠颇献≡喝齻€月,她沒有去看一眼,因為一直在外開會、找錢,偶爾回華坪一趟,又被福利院的孩子們圍著……

張老師曾說,我無法向至親解釋:對家人的無情是因為對其他人的愛,一份更大的愛。我也怕死,也怕撐不到學校建成就會死掉,所以我要利用好每一次機會讓學校能盡快建成,讓山村女孩盡快入學,那樣我才能死得安心。這背后,對山區教育的錐心之痛,一般人也很難和她一樣感同身受——那里的險路少人走過,那種窮困少人見過。

彼時云南的精準脫貧尚未開始,許多美麗的地方背后,正是赤裸的貧窮。她曾告訴我,許多車轱轆能到的地方外界未必能到,何況是車轱轆到不了的地方!了解張桂梅家訪的經歷,或許更能理解她對家人的糾結“無情”。辦女子高中10多年來,她走過11萬公里的家訪,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都是何等艱辛的山路啊!

都是怎樣困難的家庭啊!包車司機不愿去,正常人尚且心驚膽戰,爬山常常幾個小時,坐摩托車顛斷她兩根肋骨。但小腦萎縮行動失衡的她來了,握住家長黝黑皸裂的手,擦去她們臉上的淚水,“命令”隨行者捐出隨身的錢,脫下外套塞給人家,自己凍成傷寒……她說,女高不是普通的學校,是黨委政府和山區貧困群眾的橋梁——這話她有資格說。

早在女子高中前,張桂梅在民族中學教書,就藏了一肚子貧困民族學生求學的辛酸故事。從仁愛之心到“救一個算一個”,讓她再體貼周到對親人確實也難。不過遺憾終歸是遺憾,年齡不同心態也不同,如今自己身體不好甚至時常有死亡威脅,想起自己的身世和親人們,“強人”張老師應該也一聲嘆息。

“你想我了,我就會來到你身邊”

不要以為張桂梅是個好相處的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急性子,脾氣不好易敏感,并且愛憎分明,“看不上的人也懶得搭理”。福利院里陪著媽媽張桂梅來領獎的吳思思就說,媽媽在福利院里和藹可親,但在女子高中罵起老師來很嚇人。當然因為吳思思的早戀傾向,媽媽還是拿傘柄打了她,這一打,打出了吳思思在學校的“進步獎”。

但可以想象,沒有“斗爭精神”,張老師怎么可能辦起女子高中?從一個“苦命的女人”,到“生命的強者”,張桂梅個性強悍。她和疾病斗和老天斗,說“我就看老天能把我領走不”,說“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休止的看病上”;她和貧困斗,“挽救一個女孩拯救三代人”,探索教育扶貧二十多年;她和老師學生“斗”,不帶黨徽的黨員老師要扣錢,把女老師氣哭,去山里家訪,當場燒了學生床底下的言情小說;她和自己斗,從不讓自己閑下來茍且浮生;她去家訪現場要求鄉干部答應給學生家修路,鄉長不敢得罪她也很為難:去哪里找項目??!但就是這么一個人,沒人不打心眼里佩服,沒人說她人不行……

許多人說,張老師所作所為時常會挑戰“三觀”:對“外人”慷慨對自己和家人“吝嗇”;不信醫生的話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行事;管理學??量潭腋恪皯嚱逃边€理直氣壯的;對學生嘔心瀝血卻要求她們“忘了張桂梅和女子高中”……更大的疑問有:是為了榮譽嗎?完全犧牲自我值得嗎?是不是性格有缺陷“一根筋”?

張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有人說我愛崗敬業,有人說我瘋了,也有人說我為了榮譽,也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病卻不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男老師被我拖垮,女老師累得哭。有種精神撐著我,說到底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里不愧。

張老師1998年入黨,當時已經41歲了,算不上“覺悟早”,但她的熱愛那么純潔熱烈。她聽不得別人說共產黨不好,說“你可以說某個干部不行,但不能說共產黨不行”。有一次,一個老板搭車捎她回華坪,半路上因為說黨和國家這不好那不好,她當即要求停車下了車,好說歹說,還是搭別的車回去。這一方面是她年幼時就“滲入血液的紅色基因”,另一方面,也是于山區教育的千難萬難中發現,沒有黨委政府和組織支持,個人的理想終究是理想而已。還有一點,是張老師的個性品質和黨的宗旨氣質那么一致——當初她要報華坪的救命之恩,成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就那么一根筋甚至“想法有些幼稚”往前走,反而成就恢弘了她的“斗爭精神”。

張老師甚至幾次給華坪縣領導反映:能否把自己的喪葬費預支出來,用到孩子們身上,自己火化后“骨灰撒到金沙江就行了”。這種“無我”境界,也是一種精神有皈依的幸福吧。當時有人問她:那樣我們想你了去哪里看你?張桂梅說:你想我了,我就會來到你身邊。

高考正進行,張老師說女高學生考不上清華、北大她不死心,今年她的愿望能實現嗎?但無論如何,這個完美主義者和不知疲倦的“永動機”都會玩命繼續工作下去,“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雖然這8個字對她的詮釋,遠不夠完美。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