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2020-07-08 17:14:07
六十年前,中國處在三年困難時期,同時面臨著西方大國的核訛詐與核壟斷。一批科學家下定決心,為了祖國核事業“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胡思得、李德元和李維新是原二機部第九研究所三位參與核武器研制的科學家,如今都已到了耄耋之年,但加入這項事業時,他們都還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近日,三位科學家接受記者專訪,一起回憶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核武器”三個字后面是“跟任何人都不能說”的隱秘
1958年7月,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里,一座名為“花園路3號院”的辦公樓開始動工,“北京九所”就是在這里。
同年8月,22歲的胡思得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九所。來九所報到的當天,他見到了第九研究所一室主任——33歲的鄧稼先。 當時,鄧稼先給年輕的大學生安排的工作是學習一本錢三強從蘇聯帶回來的《超聲速流與沖擊波》。胡思得回憶,學來學去,為什么要學,成了大問題。一個月后,他“斗膽”向鄧稼先提出,“能不能開一個黨小組會,給我們講一講到底干什么?”
胡思得回憶,鄧稼先后來告訴他們要搞核武器,“講完‘核武器’三個字后,又講了很多不能跟任何人說我們是干什么的話,至少交代了二三十分鐘。”
△胡思得
餓到浮腫也沒停止過計算
1957年,中國政府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按照協定,蘇聯將援助中國研制原子彈,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但1959年6月,蘇聯致函中國,表示不會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60年7月,蘇聯政府撕毀同中國簽訂的所有協定和合同,蘇聯專家帶著重要的圖紙資料撤出中國。有一種悲觀的說法是:“中國再過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導致糧食短缺,但九所的大樓里,哪怕大家餓到浮腫,算盤和手搖計算機的噼啪作響也從來沒有停過。年輕的科研人員在鄧稼先的帶領下,緊張地進行著“九次計算”。
“當時我們的黨支部書記有一個任務,晚上十點鐘一定到辦公室來看看,把浮腫的同志趕回去,但很多浮腫的同志到外面轉轉,書記一走又回來了。”胡思得回憶,他們都是自覺自愿的,沒有人強迫要這樣做。
△李維新
李維新表示,由于當時中國用的計算機跟美國計算機相比,百萬次每秒計算速度相差上百倍,為保證精準就得靠精確計算反復檢查。李德元回憶說,這個事情很單調,但心里懷著宏大的目標。“很多記者、很多作家要想寫我們的故事,我說你們不要寫,這里面沒有故事性、沒有愛情,是很枯燥的。”
△李德元
大膽質疑蘇聯專家給的數字 從理論上推翻蘇聯數據
當時,郭永懷、王淦昌、彭桓武、程開甲、陳能寬、秦元勛、周毓麟等頂尖的科學家都在九所集結。但“九次計算”歷時近一年,如同一個關口,卡在那里——其中一個重要數據和蘇聯專家講課時提到的技術指標不符合。
直到1961年,周光召加入九所。“他從頭至尾把我們的數據重復算了一遍,覺得沒錯。所以他當時就提出一個懷疑,會不會蘇聯專家的數字給錯了?”胡思得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懷疑,一個沒有搞過原子彈的人,否定原子彈專家給出的數據,這談何容易?
1961年9月,周光召從炸藥能量的利用率入手,求出炸藥所做的最大功,從理論上證明了“九次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和蘇聯數據的不可能。
“九次計算”持續將近一年時間,反復磨礪,厚積薄發,為之后原子彈和氫彈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羅布泊騰起了蘑菇云 辦公室里卻不敢歡呼
1963年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按預定計劃誕生。鄧稼先在這份歷史性的文件上,鄭重地簽署了自己的名字。
1964 年10月16日,羅布泊一聲巨響,火球騰地而起,沖擊波從地面上卷起粗壯的塵柱,戈壁灘上冉冉升起翻滾飛騰的蘑菇煙云。根據現場采集的數據表明,爆炸威力初估TNT當量在2萬噸以上,科學家們確認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
那一天,胡思得身在青海核武器生產基地,李德元和李維新依舊在北京的九所辦公室里。“得知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后,當時大家都在鼓掌,不敢歡呼。”李維新回憶,因為會議室靠圍墻太近了,怕聲音傳到外頭,“那時候這個事情還是保密的。”
新中國首次核試驗的成功震撼了全世界!僅僅兩年零八個月后,震撼再度降臨,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后,中國成為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制造技術的國家。
李德元:“我對國家有貢獻,這一輩子過得可以”
為什么中國人只用兩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很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家國情懷,是九所人給出的第一個答案。
胡思得感慨地說:“這些老科學家從舊社會走過來,親身感受到國家如果弱了,就會受帝國主義欺負,這口氣很難咽下去。所以一有機會能夠為國家服務,他們就要回來。‘我愿以身許國’,就這么六個字。”
60年過去了,當年的年輕人都已成為耄耋老人,他們依然懷念核武器研制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只問科學不問人的討論,是科學工作者最珍視的工作氛圍。“科學就是簡單的東西,一個人真正受用一輩子的東西,是科學態度。”李德元這樣說。
接受采訪不久后,李德元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8歲。
他們為核武器默默奉獻了一輩子。因為保密,他們的相冊中幾乎沒有壯年時期的照片,所獲得的榮譽和獎項也不能對外公布。
“我參加了中國的核武器研制,這是我一輩子的價值。我很自豪參加這么偉大的事業。”李德元說,“我大言不慚地說,我對國家是有貢獻的,這一輩子過得可以。”
致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