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7-17 19:33:07
DP“正”了,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季度因疫情導致的負增長后實現“回正”,且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1.5%。
今日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介紹,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能夠在短時間有效控制疫情,實現經濟由降轉升,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殊為不易,這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
發生了什么,讓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6.8%回到了二季度的3.2%呢?
圖為制造業PMI指數(來源:國家統計局)
圖為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來源:國家統計局)
圖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月同比增長速度(來源:國家統計局)
上述三圖是眾多回升數據中的代表,僅從形狀上就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經濟多項重要指標實現了一個高角度的“V”字回升,且回升趨勢往往并非局限于二季度,而是從3月份就開始了明顯抬頭的跡象。
除了回升之外,我們還能從一些數據中看到穩:
如六穩之首的穩就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5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
如代表消費物價走勢的CPI數據。在今年前兩個月呈現明顯上升之后,是連續4個月的平穩收窄;
又如外貿。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嚴峻的情況下,上半年中國的進出口雖同比下降3.2%,但降幅較前5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且在6月份首次迎來年內進出口雙雙同比正增長,回升態勢好于預期。
對此,劉愛華表示,為應對疫情沖擊,我國采取了財稅方面的支持、金融方面的支持以及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這些政策目前已經見到成效,這為下半年更好地應對疫情沖擊積累了經驗,同時進一步堅定了信心。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轉變,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要高于第二產業已經形成常態,這也符合我國告別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特征之一。
疫情襲來后,從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了9.6%之多,第三產業下降了5.2%。但到了半年統計數據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轉為增長4.4%;服務業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轉為增長1.9%。前后對比不難發現,制造業的恢復速度更快。
實際上,上半年GDP、工業、服務業、消費、投資等主要指標仍處于下降區域,二季度的回升增長仍然屬于恢復性的增長。疫情沖擊的損失尚未完全彌補。
即使沒有明確的數據,人們說起服務產業如院線、餐飲、商超、旅游等在上半年的損失,普通百姓、企業家、學者都看在眼里,雖然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其影響依然十分深刻。這也是為什么盡管數據呈“V”,但大多數人對經濟復蘇的感受仍較弱的原因所在。
劉愛華認為,中國經濟自我調整能力較強,我國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超大的市場優勢,這些優勢在下階段仍然會有效應對疫情沖擊。
她還表示,疫情期間催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為經濟回升繼續提供有力支撐。上半年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智能施工、無人配送這些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堵點、難點,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這些新產業形成了更多增長極,這些增長極將為經濟下一階段增長提供更多支撐。
條件有利,挑戰仍存。
劉愛華強調,境外疫情仍在快速的蔓延擴散,世界經濟經貿重啟舉步維艱,國內需求恢復也受到一定制約,穩企業、保就業壓力較大。所以要堅持底線思維,充分認識疫情影響的廣泛性、復雜性、持續性,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狠抓政策落實,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財經翻譯官】黃博陽/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