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我要干到干不動為止”(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2020-07-23 08:48:07

董學書(右二)向同事講解蚊蟲分類。

資料照片

年輕時候的董學書進行蚊蟲鑒定。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董學書:1935年2月生,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原研究員,從事蚊蟲分類、生態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60余年。他編纂的《云南按蚊檢索圖》《中國按蚊分類檢索》《中國媒介蚊種圖譜及其分類》《中國覆蚊屬》等學術專著,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蚊蟲分類生態研究的教科書,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蚊蟲分類研究和蚊媒傳染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云南寄生蟲病防治所見到董學書時,他正坐在顯微鏡前,一邊研看標本,一邊細細地刻畫蚊蟲標本;實驗室里非常安靜,只聽得見鉛筆落在紙上沙沙作響……

70年前,董學書外出求學,臨走時父親叮囑:“你讀了書,就要為社會做點事。”60多年前,從貴陽醫學院畢業后的董學書回到云南,投身瘧疾防治第一線時,他才剛滿20歲。今年6月,云南剛剛通過了國家消除瘧疾的終審評估。此時,董學書85歲。

從滅蚊防瘧、蚊種調查,到繪制蚊子形態、整理著作,董學書一直在堅持蚊蟲分類生態研究。他說:“把一生奉獻給熱愛的事業,是一種幸福。”

“哪里有蚊子,哪里需要防治蚊蟲疾病,我就到哪里去”

“防治蚊蟲就是防控瘧疾的關鍵。”董學書說。時間的指針撥回60多年前,在當時的云南,僅高度和超高度瘧區就多達40多個,防控和消除瘧疾的任務十分艱巨,“自然界的蚊子種類不少,首先要找到哪一種蚊子是傳播媒介。”

“要到一線去。哪里有蚊子,哪里需要防治蚊蟲疾病,我就到哪里去。”董學書說,瘧疾肆虐最嚴重的那幾年,他來到了西雙版納勐海縣。傣族人所居住的傳統竹樓,夏天蚊蟲很多。在蚊子最多的牲畜圈棚里,董學書常常來“臥底”……

董學書拿老式傳統的吸蚊管,先用漏斗罩住蚊子,嘴巴對著另一端的細口猛地一吸,將蚊子困在管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將蚊子收集起來,裝在玻璃瓶里,以便帶回去研究。棚里衛生條件差,董學書常常吸入不少灰塵,慢慢落下了慢性咽炎的毛病。

即便后來有了電動誘蚊燈,董學書還是堅持使用最傳統的辦法。“電動器械容易對蚊子的樣態造成破壞,不利于做標本采集和分類鑒定。”董學書說。

在解剖了上千只蚊子后,董學書和同事們終于確定了微小按蚊就是當地傳播瘧疾的媒介蚊種。在充分掌握其生態習性后,他再次回到一線,開展防治工作。“找到它們生長的水塘、經常活動的區域,噴灑藥水,同時用焚燒野蒿等方法,大面積滅蚊。”董學書說,僅僅一年時間,當地感染瘧疾的人口比例就大幅下降了。

“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原始森林里,總能有新發現”

在董學書的實驗室里,一層層壘起來的木盒,成為他最寶貝的東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一根根細針上,都是采集回來的蚊子標本。

“通過蚊類傳播的疾病很多,瘧疾、乙型腦炎、登革熱……每一種疾病的防治都很棘手,所以蚊蟲的研究工作不能止步。”從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董學書就開始著手對云南全省蚊類進行系統調研,延續至今。

每逢春季,蚊蟲剛有了點動靜,董學書就背起行囊出發了。3月出發,11月返回,大半年時間,董學書都在跟各式各樣的蚊子打交道。地方越偏遠,董學書就越興奮,“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原始森林里,總能有新發現,找到一些特殊的種類。”

記者問起采集標本有什么秘訣,董學書笑著說:“要會吃苦,還得會跑。”董學書說,有一次,在野外采集標本時,突然從草叢里竄出一條眼鏡王蛇。當時的他身材瘦小,眼鏡王蛇身子立起來,比他還高。董學書嚇出一身冷汗,看準機會飛速逃離……

從河谷地帶,到海拔4000米的雪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董學書的足跡遍布各地。直到年紀大了些,董學書的野外作業次數才逐漸減少。他的學生每次外出調研帶回的“禮物”,依然是董學書最愛的蚊蟲標本。

經過董學書等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云南寄生蟲病防治所收集了幾萬套蚊子標本,共發現云南蚊類304種,包括1980年以來發現的53個新種、29個中國新記錄種,為云南蚊種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季節消長等特性提供了大量學術材料,也為科研、教學、疾病控制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再精微的儀器,都不能代替手工生物畫圖”

翻開厚厚的《云南蚊類志》,2400余幅關于蚊蟲各個部位構造的繪圖,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細致入微——這是董學書的得意之作,里面的插圖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

“我覺得畫得還可以。”提起《云南蚊類志》,董學書說,雖然是“半路出家”,但憑著堅強的毅力和“閱蚊無數”的經驗,董學書將蚊子身上的紋理脈絡刻畫得清清楚楚。

畫圖是蚊蟲分類生態研究工作的一個基礎性環節。董學書解釋,要想完整地呈現蚊子形態,需要20多張圖,頭、足、雄蚊尾器、斑點……很多部位肉眼無法看清,董學書會在顯微鏡下仔細審查后,反復對比確認,再落筆成畫,力求每一筆清清楚楚、絲毫不差。

畫功如何體現?在于清晰地區分不同蚊子的形態。董學書說,雄蚊尾器是鑒別蚊種的一個重要依據。只有畫得精準,才能將其內部形態的每一層都還原下來。“再精微的儀器,都不能代替手工生物畫圖。”

1996年,董學書正式退休;但第二天,同事們又見他出現在實驗室里。“跟蚊子打了幾十年交道,一天不做相關工作,我都不習慣……”現在,董學書依然保持每天工作的狀態,每年都要寫一兩篇關于新蚊種的研究報告。他的新書《云南蚊類名錄》,前不久剛剛抵達辦公室。

“雖然我已85歲了,但我還可以做一些工作。”董學書給自己排出了一份滿滿的工作日程,除了國內研究外,他還打算編寫周邊國家的蚊類志,“給周邊國家的蚊蟲研究、疾病預防提供參考資料,可以跟我們的防治同步進行,以進一步鞏固防疫成果。”他說,“我要干到干不動為止。”

記者手記

畢生堅守最動人

采訪完董學書,記者深深感動于他的畢生堅守。85歲的他,退休20多年了,直到今天依然風雨無阻地去實驗室“打卡”上班,家里人都說,他“待在實驗室的時間比在家里還多”。

編撰《中國按蚊分類檢索》《中國覆蚊屬》等學術專著數百萬字,僅《云南蚊類志》中,由他繪制的蚊子細節圖就多達2400余幅。60多年的傾心研究,他為中國的蚊蟲分類研究和蚊媒傳染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面對這些成就,董老卻說:“我沒有做多少轟轟烈烈的事,只是盡可能做好自己的專業工作。”

為學科培養后繼人才、繼續編著相關學術著作,現在的董學書依然有滿滿的工作日程表。“未到終身,就一定要繼續工作。”董學書用一生踐行,生命不息,耕耘不止。

董學書(右二)向同事講解蚊蟲分類。

資料照片

年輕時候的董學書進行蚊蟲鑒定。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董學書:1935年2月生,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原研究員,從事蚊蟲分類、生態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60余年。他編纂的《云南按蚊檢索圖》《中國按蚊分類檢索》《中國媒介蚊種圖譜及其分類》《中國覆蚊屬》等學術專著,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蚊蟲分類生態研究的教科書,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蚊蟲分類研究和蚊媒傳染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云南寄生蟲病防治所見到董學書時,他正坐在顯微鏡前,一邊研看標本,一邊細細地刻畫蚊蟲標本;實驗室里非常安靜,只聽得見鉛筆落在紙上沙沙作響……

70年前,董學書外出求學,臨走時父親叮囑:“你讀了書,就要為社會做點事。”60多年前,從貴陽醫學院畢業后的董學書回到云南,投身瘧疾防治第一線時,他才剛滿20歲。今年6月,云南剛剛通過了國家消除瘧疾的終審評估。此時,董學書85歲。

從滅蚊防瘧、蚊種調查,到繪制蚊子形態、整理著作,董學書一直在堅持蚊蟲分類生態研究。他說:“把一生奉獻給熱愛的事業,是一種幸福。”

“哪里有蚊子,哪里需要防治蚊蟲疾病,我就到哪里去”

“防治蚊蟲就是防控瘧疾的關鍵。”董學書說。時間的指針撥回60多年前,在當時的云南,僅高度和超高度瘧區就多達40多個,防控和消除瘧疾的任務十分艱巨,“自然界的蚊子種類不少,首先要找到哪一種蚊子是傳播媒介。”

“要到一線去。哪里有蚊子,哪里需要防治蚊蟲疾病,我就到哪里去。”董學書說,瘧疾肆虐最嚴重的那幾年,他來到了西雙版納勐海縣。傣族人所居住的傳統竹樓,夏天蚊蟲很多。在蚊子最多的牲畜圈棚里,董學書常常來“臥底”……

董學書拿老式傳統的吸蚊管,先用漏斗罩住蚊子,嘴巴對著另一端的細口猛地一吸,將蚊子困在管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將蚊子收集起來,裝在玻璃瓶里,以便帶回去研究。棚里衛生條件差,董學書常常吸入不少灰塵,慢慢落下了慢性咽炎的毛病。

即便后來有了電動誘蚊燈,董學書還是堅持使用最傳統的辦法。“電動器械容易對蚊子的樣態造成破壞,不利于做標本采集和分類鑒定。”董學書說。

在解剖了上千只蚊子后,董學書和同事們終于確定了微小按蚊就是當地傳播瘧疾的媒介蚊種。在充分掌握其生態習性后,他再次回到一線,開展防治工作。“找到它們生長的水塘、經常活動的區域,噴灑藥水,同時用焚燒野蒿等方法,大面積滅蚊。”董學書說,僅僅一年時間,當地感染瘧疾的人口比例就大幅下降了。

“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原始森林里,總能有新發現”

在董學書的實驗室里,一層層壘起來的木盒,成為他最寶貝的東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一根根細針上,都是采集回來的蚊子標本。

“通過蚊類傳播的疾病很多,瘧疾、乙型腦炎、登革熱……每一種疾病的防治都很棘手,所以蚊蟲的研究工作不能止步。”從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董學書就開始著手對云南全省蚊類進行系統調研,延續至今。

每逢春季,蚊蟲剛有了點動靜,董學書就背起行囊出發了。3月出發,11月返回,大半年時間,董學書都在跟各式各樣的蚊子打交道。地方越偏遠,董學書就越興奮,“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原始森林里,總能有新發現,找到一些特殊的種類。”

記者問起采集標本有什么秘訣,董學書笑著說:“要會吃苦,還得會跑。”董學書說,有一次,在野外采集標本時,突然從草叢里竄出一條眼鏡王蛇。當時的他身材瘦小,眼鏡王蛇身子立起來,比他還高。董學書嚇出一身冷汗,看準機會飛速逃離……

從河谷地帶,到海拔4000米的雪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董學書的足跡遍布各地。直到年紀大了些,董學書的野外作業次數才逐漸減少。他的學生每次外出調研帶回的“禮物”,依然是董學書最愛的蚊蟲標本。

經過董學書等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云南寄生蟲病防治所收集了幾萬套蚊子標本,共發現云南蚊類304種,包括1980年以來發現的53個新種、29個中國新記錄種,為云南蚊種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季節消長等特性提供了大量學術材料,也為科研、教學、疾病控制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再精微的儀器,都不能代替手工生物畫圖”

翻開厚厚的《云南蚊類志》,2400余幅關于蚊蟲各個部位構造的繪圖,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細致入微——這是董學書的得意之作,里面的插圖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

“我覺得畫得還可以。”提起《云南蚊類志》,董學書說,雖然是“半路出家”,但憑著堅強的毅力和“閱蚊無數”的經驗,董學書將蚊子身上的紋理脈絡刻畫得清清楚楚。

畫圖是蚊蟲分類生態研究工作的一個基礎性環節。董學書解釋,要想完整地呈現蚊子形態,需要20多張圖,頭、足、雄蚊尾器、斑點……很多部位肉眼無法看清,董學書會在顯微鏡下仔細審查后,反復對比確認,再落筆成畫,力求每一筆清清楚楚、絲毫不差。

畫功如何體現?在于清晰地區分不同蚊子的形態。董學書說,雄蚊尾器是鑒別蚊種的一個重要依據。只有畫得精準,才能將其內部形態的每一層都還原下來。“再精微的儀器,都不能代替手工生物畫圖。”

1996年,董學書正式退休;但第二天,同事們又見他出現在實驗室里。“跟蚊子打了幾十年交道,一天不做相關工作,我都不習慣……”現在,董學書依然保持每天工作的狀態,每年都要寫一兩篇關于新蚊種的研究報告。他的新書《云南蚊類名錄》,前不久剛剛抵達辦公室。

“雖然我已85歲了,但我還可以做一些工作。”董學書給自己排出了一份滿滿的工作日程,除了國內研究外,他還打算編寫周邊國家的蚊類志,“給周邊國家的蚊蟲研究、疾病預防提供參考資料,可以跟我們的防治同步進行,以進一步鞏固防疫成果。”他說,“我要干到干不動為止。”

記者手記

畢生堅守最動人

采訪完董學書,記者深深感動于他的畢生堅守。85歲的他,退休20多年了,直到今天依然風雨無阻地去實驗室“打卡”上班,家里人都說,他“待在實驗室的時間比在家里還多”。

編撰《中國按蚊分類檢索》《中國覆蚊屬》等學術專著數百萬字,僅《云南蚊類志》中,由他繪制的蚊子細節圖就多達2400余幅。60多年的傾心研究,他為中國的蚊蟲分類研究和蚊媒傳染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面對這些成就,董老卻說:“我沒有做多少轟轟烈烈的事,只是盡可能做好自己的專業工作。”

為學科培養后繼人才、繼續編著相關學術著作,現在的董學書依然有滿滿的工作日程表。“未到終身,就一定要繼續工作。”董學書用一生踐行,生命不息,耕耘不止。

董學書(右二)向同事講解蚊蟲分類。

資料照片

年輕時候的董學書進行蚊蟲鑒定。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董學書:1935年2月生,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原研究員,從事蚊蟲分類、生態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60余年。他編纂的《云南按蚊檢索圖》《中國按蚊分類檢索》《中國媒介蚊種圖譜及其分類》《中國覆蚊屬》等學術專著,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蚊蟲分類生態研究的教科書,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蚊蟲分類研究和蚊媒傳染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云南寄生蟲病防治所見到董學書時,他正坐在顯微鏡前,一邊研看標本,一邊細細地刻畫蚊蟲標本;實驗室里非常安靜,只聽得見鉛筆落在紙上沙沙作響……

70年前,董學書外出求學,臨走時父親叮囑:“你讀了書,就要為社會做點事。”60多年前,從貴陽醫學院畢業后的董學書回到云南,投身瘧疾防治第一線時,他才剛滿20歲。今年6月,云南剛剛通過了國家消除瘧疾的終審評估。此時,董學書85歲。

從滅蚊防瘧、蚊種調查,到繪制蚊子形態、整理著作,董學書一直在堅持蚊蟲分類生態研究。他說:“把一生奉獻給熱愛的事業,是一種幸福。”

“哪里有蚊子,哪里需要防治蚊蟲疾病,我就到哪里去”

“防治蚊蟲就是防控瘧疾的關鍵。”董學書說。時間的指針撥回60多年前,在當時的云南,僅高度和超高度瘧區就多達40多個,防控和消除瘧疾的任務十分艱巨,“自然界的蚊子種類不少,首先要找到哪一種蚊子是傳播媒介。”

“要到一線去。哪里有蚊子,哪里需要防治蚊蟲疾病,我就到哪里去。”董學書說,瘧疾肆虐最嚴重的那幾年,他來到了西雙版納勐海縣。傣族人所居住的傳統竹樓,夏天蚊蟲很多。在蚊子最多的牲畜圈棚里,董學書常常來“臥底”……

董學書拿老式傳統的吸蚊管,先用漏斗罩住蚊子,嘴巴對著另一端的細口猛地一吸,將蚊子困在管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將蚊子收集起來,裝在玻璃瓶里,以便帶回去研究。棚里衛生條件差,董學書常常吸入不少灰塵,慢慢落下了慢性咽炎的毛病。

即便后來有了電動誘蚊燈,董學書還是堅持使用最傳統的辦法。“電動器械容易對蚊子的樣態造成破壞,不利于做標本采集和分類鑒定。”董學書說。

在解剖了上千只蚊子后,董學書和同事們終于確定了微小按蚊就是當地傳播瘧疾的媒介蚊種。在充分掌握其生態習性后,他再次回到一線,開展防治工作。“找到它們生長的水塘、經常活動的區域,噴灑藥水,同時用焚燒野蒿等方法,大面積滅蚊。”董學書說,僅僅一年時間,當地感染瘧疾的人口比例就大幅下降了。

“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原始森林里,總能有新發現”

在董學書的實驗室里,一層層壘起來的木盒,成為他最寶貝的東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一根根細針上,都是采集回來的蚊子標本。

“通過蚊類傳播的疾病很多,瘧疾、乙型腦炎、登革熱……每一種疾病的防治都很棘手,所以蚊蟲的研究工作不能止步。”從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董學書就開始著手對云南全省蚊類進行系統調研,延續至今。

每逢春季,蚊蟲剛有了點動靜,董學書就背起行囊出發了。3月出發,11月返回,大半年時間,董學書都在跟各式各樣的蚊子打交道。地方越偏遠,董學書就越興奮,“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原始森林里,總能有新發現,找到一些特殊的種類。”

記者問起采集標本有什么秘訣,董學書笑著說:“要會吃苦,還得會跑。”董學書說,有一次,在野外采集標本時,突然從草叢里竄出一條眼鏡王蛇。當時的他身材瘦小,眼鏡王蛇身子立起來,比他還高。董學書嚇出一身冷汗,看準機會飛速逃離……

從河谷地帶,到海拔4000米的雪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董學書的足跡遍布各地。直到年紀大了些,董學書的野外作業次數才逐漸減少。他的學生每次外出調研帶回的“禮物”,依然是董學書最愛的蚊蟲標本。

經過董學書等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云南寄生蟲病防治所收集了幾萬套蚊子標本,共發現云南蚊類304種,包括1980年以來發現的53個新種、29個中國新記錄種,為云南蚊種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季節消長等特性提供了大量學術材料,也為科研、教學、疾病控制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再精微的儀器,都不能代替手工生物畫圖”

翻開厚厚的《云南蚊類志》,2400余幅關于蚊蟲各個部位構造的繪圖,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細致入微——這是董學書的得意之作,里面的插圖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

“我覺得畫得還可以。”提起《云南蚊類志》,董學書說,雖然是“半路出家”,但憑著堅強的毅力和“閱蚊無數”的經驗,董學書將蚊子身上的紋理脈絡刻畫得清清楚楚。

畫圖是蚊蟲分類生態研究工作的一個基礎性環節。董學書解釋,要想完整地呈現蚊子形態,需要20多張圖,頭、足、雄蚊尾器、斑點……很多部位肉眼無法看清,董學書會在顯微鏡下仔細審查后,反復對比確認,再落筆成畫,力求每一筆清清楚楚、絲毫不差。

畫功如何體現?在于清晰地區分不同蚊子的形態。董學書說,雄蚊尾器是鑒別蚊種的一個重要依據。只有畫得精準,才能將其內部形態的每一層都還原下來。“再精微的儀器,都不能代替手工生物畫圖。”

1996年,董學書正式退休;但第二天,同事們又見他出現在實驗室里。“跟蚊子打了幾十年交道,一天不做相關工作,我都不習慣……”現在,董學書依然保持每天工作的狀態,每年都要寫一兩篇關于新蚊種的研究報告。他的新書《云南蚊類名錄》,前不久剛剛抵達辦公室。

“雖然我已85歲了,但我還可以做一些工作。”董學書給自己排出了一份滿滿的工作日程,除了國內研究外,他還打算編寫周邊國家的蚊類志,“給周邊國家的蚊蟲研究、疾病預防提供參考資料,可以跟我們的防治同步進行,以進一步鞏固防疫成果。”他說,“我要干到干不動為止。”

記者手記

畢生堅守最動人

采訪完董學書,記者深深感動于他的畢生堅守。85歲的他,退休20多年了,直到今天依然風雨無阻地去實驗室“打卡”上班,家里人都說,他“待在實驗室的時間比在家里還多”。

編撰《中國按蚊分類檢索》《中國覆蚊屬》等學術專著數百萬字,僅《云南蚊類志》中,由他繪制的蚊子細節圖就多達2400余幅。60多年的傾心研究,他為中國的蚊蟲分類研究和蚊媒傳染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面對這些成就,董老卻說:“我沒有做多少轟轟烈烈的事,只是盡可能做好自己的專業工作。”

為學科培養后繼人才、繼續編著相關學術著作,現在的董學書依然有滿滿的工作日程表。“未到終身,就一定要繼續工作。”董學書用一生踐行,生命不息,耕耘不止。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習近平: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

【習近平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22日下午,正在吉林省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詳細]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0-07-23

西藏那曲市尼瑪縣發生6.6級地震 暫未有人員傷亡報告

新華社拉薩7月23日電(記者吳瑞)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7月23日4時7分西藏那曲市尼瑪縣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緯33....[詳細]
新華網 2020-07-23

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

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詳細]
人民日報 2020-07-23

廣州一事主稱在地鐵站遺失一袋蘑菇含劇毒 警方正查找

中新網7月23日電廣州越秀區公安分局23日在官方微博發布警情通報稱,7月22日晚上21時許,一事主向越秀警方報警,稱其在黃花崗地鐵站B出口人...[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7-23

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7...[詳細]
人民日報 2020-07-23

加勁沖刺,決勝“最后一公里”(人民論壇)

時間是萬物的尺度,也丈量著我們邁向全面小康的步履。當前,廣大扶貧干部盡銳出戰,成為跑好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中堅力量。“上萬名貧...[詳細]
人民日報 2020-07-23

增強信心?迎難而上?爭取全年經濟發展好成績

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好態勢,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對我們這樣...[詳細]
人民日報 2020-07-23

遼寧新增1例本土確診病例 4例無癥狀感染者正在治療

中新網7月23日電據遼寧省衛健委網站消息,7月22日0時至24時,遼寧省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大連市報告病例,屬普通型病例。新增境...[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7-23

今年以來山東農擔新增擔保貸款154.17億元 大數據“畫像”為“三農”主體融資增信

“農耕貸”是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山東農擔”)與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合作開發的支持糧食生產的線上金融產品,今年7...[詳細]
大眾網 2020-07-23

時政微視頻丨瞰吉林

時政微視頻丨瞰吉林[詳細]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7-23

北京昨日無新增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治愈出院8例

月22日0時至24時,無新增報告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治愈出院病例8例;無新增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詳細]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0-07-23

四川盆地西北地區有強降雨 南方大范圍高溫繼續盤踞

四川盆地西北地區有強降雨南方大范圍高溫繼續盤踞。【編輯:劉羨】[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7-23

習近平與吉林的故事

習近平與吉林的故事[詳細]
新華網 2020-07-23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