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古勝村逆襲記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2020-07-23 15:24:07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素樸鎮有個古勝村,這里曾經找不到一棵大樹、一塊水田,荒山禿嶺、巖石裸露,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打光棍的人特別多,是出了名的“和尚坡”。從2006年起,通過修復石山、退耕還林,因地制宜種果樹,發展生態型高效循環種養農業,這里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十幾年時間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9.68%,人均年收入超過了11000元。古勝村實現“逆襲”,成為我國西南喀斯特巖溶山區生態發展示范村。

山窮水濁疑無路

“當初確定古勝村就是沖著它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又極具代表性。”中科院地理所教授、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農業水利組組長王旭說,為了探索研究我國西南喀斯特巖溶山區農村的自我發展道路,最終選擇了古勝村作為示范點,并被納入了國家星火計劃。

當時古勝村是國家一類貧困村,石漠化率將近90%,因為坡耕地太少、太破碎,以致無法丈量計算人均耕地面積,只能靠一年收了幾筐苞谷來推算。全村的657名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就有568人。不僅山窮,而且水濁,土地本已瘠薄,每年每平方公里還要向山下的六廣河輸送3500多噸泥沙。

“種一年莊稼收不了半年糧,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吃水要到一公里以外去挑。那日子真遭罪啊!”古勝村村支書馮長書說,“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糧食不夠吃,就跑到河對面的修文縣去借,借100斤還120斤。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馮長書說那時候他感覺看不到希望,很多村民都想著逃離這地方。

再任由傳統生產方式繼續,不出幾年,瘠薄的土層會流失殆盡,全村再無可耕之地,古勝也將人去村空,徹底消失。面對生態危機,專家開出了藥方:“因地制宜高海拔自然恢復,中海拔退耕還林,低海拔種經果林。”一條生態治理、發展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出現在眼前。

“五皮”干部種果樹

“古勝村的第一桶金來自高效種養循環農業。”王旭說,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補貼資金植樹造林夠用,但經果林發展周期長,還需要一定的啟動資金。這筆錢要靠古勝自己賺!專家們不僅給他們指路,還通過星火項目購買種子、苗木落實到示范戶。

古勝村海拔高差大,靠近河谷的坡地水熱條件好,適合種植甜糯玉米,這種玉米生長期短,只要80天。專家組從北京引進良種,一季每畝收入就有8000元。更重要的是鮮秸稈富含糖分,是發展肉牛養殖的上好飼料。一頭肉牛養殖250天以上,每頭牛純收入5000元左右,牛糞再給果樹施肥。就這樣,退耕還林的頭5年,循環農業種養模式的示范推廣,加快了脫貧速度,積累了撬動古勝村綠色轉型自我發展的資金。

“果樹又不管吃飯,種來搞哪樣?”村民陳國兵是反對發展經果林的許多村民中的一個,如今找地種果樹的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有些不好意思,但他當年的話折射出要改變一種世代沿襲的生產方式談何容易。

“真是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走破腳板皮。”回想起動員老百姓種果樹的那段經歷,馮長書戲稱:“我們都成了‘五皮’干部。”他在村民大會上表態:“我們不僅要種果樹,還要吃果樹,十畝苞谷抵不了一畝經果,你們盡管種,賣不出去背到我家來!”

為了讓群眾打消后顧之憂,放棄貴陽的工作回到村里當干部的馮長書帶領大家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鎮里投資,村里投勞,干部群眾苦戰8個月,打通了連接15個村民組的毛路。

在“五皮”干部們示范帶動和說服動員下,2007年開始,全村多數老百姓在自家地里陸續種上了櫻桃、枇杷、李子、桃子、楊梅、板栗、核桃等果樹。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古勝村僅櫻桃一項就有1090畝,年收入1800多萬元。全村經果林總面積達到3100畝,每家每戶都有經果林。累計退耕還林3038.5畝,石漠化治理710畝,生態林自然恢復3400畝,水土流失量減少到每平方公里30噸。2019年,全村2297人,人均收入11000元,十幾年增了十幾倍。村集體經濟也超過了百萬元。如今古勝村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油路進村,村民建起新房,修建了游船碼頭,購置了游船,六廣河邊村民經濟條件和生存環境改善了,利用綠水青山和3000余畝果樹,發展鄉村采摘觀光旅游,邁上了生態發展道路。古勝村在2006年前僅出過1個大學生,2006年到2019年,古勝村已經有87名青年考上了大學,成了古勝人的驕傲。

脫胎換骨成示范

來到村民陳萬才家,24歲的兒媳婦卞少艷抱著孩子熱情招呼我們進屋。“公爹去給村民教果樹種植技術了,我老公在修路的工地上開挖機。”說起家里的收入,卞少艷不好意思地說:“大賬得問公爹,我只知道上個月帶著孩子在家門口賣櫻桃收入了3000多元。”一旁的馮支書說,他家有15畝果園,僅這一項一年收入就有15萬元左右,再加上兒子陳江紅的勞務收入,這個五口之家一年收入不會低于20萬元。“我家可不算村里的富裕戶。”看記者有些吃驚,卞少艷笑著說:“就說隔壁的叔叔家,果園不比我家少,林下養了3000多只跑山雞,院壩里還建了烤酒坊,您算算他家收入得多少?”

年輕人在村里待得住嗎?卞少艷說,村里幾乎家家都有車,貴州早已實現縣縣通高速,進城回鄉都方便,年輕人基本是兩頭忙,外面有工作,家里有活干。據了解,這些年,古勝村全靠外出務工營生的村民逐年減少,目前已不足100人。鄉村旅游促進了村容村貌提升,家家戶戶都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村沒人亂扔垃圾,我帶著孩子晚上都不用鎖門。”卞少艷自豪地說。

“可別小看這么一個村子,古勝村的自我發展路徑和研究成果,影響著畢節試驗區乃至整個西南巖溶山區的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呢!”王旭教授說,作為巖溶山區生態現代化和高效農業的試驗點和示范村,10多年來古勝村積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提交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和建議,為國家修改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參考,也為我國西南喀斯特山區農村解決“三農”和脫貧問題,探索出了一條因地制宜自我發展的道路。“古勝村沒有大規模投入,更沒有特別的優勢,這個村子能做到的,整個西南地區的農村基本都可以做到,因此,推廣價值極高。”

王旭教授撰寫的《古勝新村賦》立在村頭,結尾寫道:“今日古勝村,綠水青山,脫胎轉型奔小康,喜得家和萬事興,成果初彰顯,聚力創輝煌。”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