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7-28 16:08:07
新華社合肥7月28日電(記者陳尚營)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的同大圩是“合肥第一大圩”,圩堤外的白石天河與巢湖連通。巢湖水位已持續多日超保證水位,讓同大圩成為需要嚴防死守的重點圩區。
27日,記者來到同大圩形勢最嚴峻的南閘村段。1.2公里的險段上,目前已用去沙袋、黏土袋超過40萬條,各方搶險救援力量在圩堤上筑起了一條超過1.5米高的子堤。
搶險現場,從黨員干部到重返一線的水利“土專家”,他們都有一件用得順手的家伙什。
一幅水利工程圖
廬江縣委書記王連貴站在圩堤上,如果不是手上拿著一幅廬江縣水利工程圖,會讓人誤以為他是參加防汛搶險的當地村民。
臉曬得黝黑,膠鞋上糊滿了泥巴,灰色的T恤上也沾了不少泥點。王連貴在設在村民家的距離圩堤不到400米的臨時指揮部里已經工作了一周。
“目前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保同大圩。”王連貴說,為防萬一,同大圩里同大鎮2.4萬常住人口已全部轉移,圩區還有6萬畝耕地和一個工業園區。
王連貴的身上,除了手機,就帶著一幅全縣的水利工程圖。“目前這里最危險,但我也要兼顧其他地方,這個地圖少不了。”王連貴告訴記者,目前廬江縣9個萬畝以上圩口,已有2個漫堤,這是為了巢湖防汛大局不得不放棄的2個。
每天晚上,王連貴要到同大鎮政府召開全縣防汛指揮部會議,他會隨時拿出水利工程圖,布置調度各鄉鎮下一階段防汛抗洪工作。
一個擴音器
在現場指揮,有時候說話一著急,趙世春就會拿起掛在手臂上的擴音器,遠近的人都能聽見。“人太多,說件事、喊個人,很多時候大家聽不見,用這個方便。”趙世春說。
趙世春是同大鎮黨委書記。白石天河超過警戒水位之后,他就上了堤,“特別是超保證水位之后,太緊張了,每天吃住都在臨時指揮部。”趙世春聲音嘶啞,口袋里裝著潤喉片,隔一會兒就要含上一片。
圩堤上,當地村民組成的搶險隊配合解放軍官兵,在堤外除險加固,在堤內開導滲溝。“今天在現場,各方搶險救援人員超過1000人。”趙世春說,前幾天沒當回事,在現場扯著喉嚨喊,很快嗓子就不行了,“高水位要持續一段時間,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目前雖然圩堤保住了,但圩內的一些稻田和葡萄園因為內澇損失不小,趙世春很著急。“圩區有6000畝葡萄,本來7月中旬就可以上市。現在沒辦法了,下雨時間太長,葡萄口感不行,不能賣。”趙世春說。
正聊著,遠處有人喊他的名字,趙世春習慣性地拿起擴音器:“來了來了。”
一根竹棍
65歲的佘瑞康身材瘦削,穿一件不大合身的雨衣,手上拿著一根竹棍。
由于多日陰雨,大堤上泥濘不堪,上上下下很不方便。佘瑞康把竹棍當成拐杖,上下圩堤很利索。
“別小看這根棍子,不僅可以當拐杖,還能‘探險’。”佘瑞康退休前是同大鎮農水辦負責人,和洪水打了一輩子交道,是當地有名的水利“土專家”,“我拿棍子在堤上戳一戳,就知道哪個地方水分太飽和,需要處理。”
2016年防汛抗洪,佘瑞康也參與其中。“本來當年在汛期之前就應該退休,但大水來了,我等到汛期之后才退休。”
目前在南閘村段,已開挖了800多條導滲溝,“圩堤被水浸泡的時間太長,需要在內側挖導滲溝,在溝里鋪石子,讓滲進圩堤的水流走,同時也不對壩體造成損害。”佘瑞康說。
一把鐵鍬
方家發走到哪里,鐵鍬都不離手。他今年53歲,但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滄桑許多。
其實方家發不是南閘村人,他是隔壁新河村村民。“現在沒有這個村那個村的,都是保圩,南閘這邊破了,我們村也保不住,進水是早晚的事。”方家發一邊說,一邊鏟泥巴挖溝。
挖導滲溝看起來簡單,其實是一個技術活。新河村負責的堤段長200多米,由30位村民負責,他們除了巡堤查險,就是配合解放軍官兵挖導滲溝。“我們都是老防汛,懂這個。”方家發說。
記者試著用鐵鍬鏟了一鍬泥巴,看起來輕松的活兒,由于大堤上都是黏土,一鍬下去,提起來要費很大的勁。“我們莊稼人,用鐵鍬很趁手,關鍵時候得靠它。”方家發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