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0-08-05 15:12:08
今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你是如何認識理解“全面小康”的?今天,我們聽權威專家來說說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而且是維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福祉,進而引領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那么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我國何以能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當前在健全社保兜底機制方面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
1、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保障”的表述有何不同?社會保障體系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鄭功成: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保障的提法存在著一脈相承且不斷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相同點是對我國社保體系建設目標任務的描述,明確的保障對象是全體人民,提供的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構建的體系結構是多層次,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要達到的是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的社保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發展性在于:
一是表述更加清晰。如黨的十八大報告只強調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保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則完整地闡明了我國要建立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社保體系,其用覆蓋全民替代全覆蓋、覆蓋城鄉居民等提法就更為準確,因為全覆蓋缺乏具體對象所指,而城鄉居民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中僅特指職工之外的居民。
二是更加務實。如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這是一種政策宣示,而黨的十九大報告則突出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體現的是務實精神,因為只有兜住底線、織密織牢安全網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牢靠的第一塊基石,而這需要有長久穩定的有效機制。
三是更具針對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城鄉統籌、權責清晰,針對的是現行制度存在城鄉分割且不公平的現實和政府、企業、社會、個人等各方主體權責邊界不清且影響制度發展的現實,只有城鄉統籌才能有力地促進社會公平與人員流動,只有做到權責清晰才能為各方主體提供穩定安全的預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社會保障作為強有力的再分配機制,無疑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地位,它是解除人民群眾各種生活后顧之憂的基本制度安排,更是讓全體人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與制度保證。如果沒有健全的社保制度,初次分配中必然出現的巨大收入差距將無法調節,一部分人因各種原因陷入貧困將難以自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的目標也將落空。因此,建立健全社保制度構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效制度支撐,更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我們國家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鄭功成:我國社保制度覆蓋人數的快速增長和保障水平的持續提升,使這一制度事實上為14億人口提供著越來越可靠的生活保障,堪稱創造了社會保障發展的世界奇跡。能在短短20多年間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根本原因在于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
從1998年中央強力推進“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到2009年著力推進全民醫保、農民養老保險和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確立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保體系的目標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持之以恒地回應人民關切、解除百姓后顧之憂和促進社會公正的不懈努力。而大規模的公共投入則實質性地支撐著社保制度全面快速發展。如全民醫保事實上建立在政府不斷增長的財政補貼上,因為在13.5億參保人中有逾10億是城鄉居民,而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險基金主要來源于財政供款;在領取養老金的近3億人中,主體部分是城鄉居民,其養老金的主體構成部分亦來自財政供款;在反貧困中,不僅有來自縱向的中央與省級財政巨大的投入,還有橫向的地區對口援助機制,正是全國一盤棋下的大規模財力物力人力投入,加之全面落實精準扶貧思想,貧困地區才能在短短幾年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消除絕對貧困與區域性貧困現象即將全面變成現實。這些輝煌的創舉,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3、當前依然有一些質疑聲音,比如有些人表達了對養老金不能持續發放的擔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當中,如何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關系?
鄭功成:對于當前的一些質疑,我認為可以理解但更需要理性判斷。一方面,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是黨的宗旨所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應當始終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核心使命,而持續推進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并更多更好地造福全體人民即是落實這一宗旨與使命的內在要求,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另一方面,也應看到現行社保制度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全面優化這一制度體系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為此,必須明確各項社保制度建立在共建共享的基礎之上,將建立合理的責任分擔機制并真正落實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作為基本遵循,以此確保其可持續發展。如果只表現為政府與企業或社會的責任,個人只考慮一己之私利而不承擔應盡義務,這一制度便不可持續。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應當對社保制度充滿信心。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至少具有如下優勢:
一是基金積累持續增長。其中人社系統養老基金積累已逾6萬億元,戰略儲備性的全國社保基金積累逾2萬億元,而發達國家普遍采取現收現付制。
二是參保擴面潛力很大。當前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雖高達9億多人,但絕大多數是以居民身份參保,約3億人只是象征性地每年繳納100元養老保險費,這意味著按照標準養老保險制度安排的參保率實質上還有巨大擴展潛力。
三是影響養老金制度發展的重要參數還有巨大的彈性空間。我國職工退休年齡平均為54歲左右,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與發達國家平均退休年齡普遍在60歲甚至65歲以上、最低繳費年限普遍在35年甚至40年以上相比,這兩大參數無疑具有巨大的彈性空間。
四是龐大的國有資產與公有制土地是支撐我國社保制度的可靠物質基礎,近年來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既體現了全民共享的理念,也彰顯了我國社保制度的可靠性。因此,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保制度具備更多造福全體人民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
4、健全社保兜底機制,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
鄭功成:近幾年來,社會保障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針對老弱病殘貧困人口的保障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如通過醫保扶貧專項行動,基本解決了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疾病醫療問題。但總體而言,低保覆蓋范圍仍偏窄,低保邊緣的低收入群體規模龐大,人月均可支配收入1000元左右者高達6億人,還有流動中的低收入群體得不到幫助。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強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力度。要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目標任務,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社會救助的財政投入并確保救助水平能適應物價上漲需要,全面建立應對相對貧困人口的長久機制,而將低保邊緣人口納入救助范圍、面向缺乏失業保險的失業者建立失業救助、針對常住人口擴大臨時急難救助,并輔之以相關服務,顯然是健全社保兜底機制的緊迫任務。
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社保制度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和遵循的原則是什么?如何使之適應新業態等新情況的發展,讓廣大勞動者更有獲得感?
鄭功成:“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社保制度從長期試驗性改革狀態走向基本成熟的關鍵時期,全面優化現行制度安排并確保其步入目標明確、路徑清晰、發展理性的法治化軌道是這一時期的核心任務。為此,必須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和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著力推進相關制度整合,逐步均衡籌資責任負擔,實質性地推進多層次社保體系建設,讓社保制度成為維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世代福祉的長久可靠的制度保障。同時,還須增強社保制度的時代適應性,包括掃除局限于傳統勞動關系的參保政策壁壘,廢除以戶籍為依據的醫保參保規制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傳統等,以靈活的經辦機制滿足靈活就業者的需要,并以統一的法定基本保障制度確保勞動者的自由流動。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一定能如期全面建成,那將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貢獻的新的重要制度文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