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8-11 16:30:08
新華社南昌8月11日電 題:炊煙十七載 嘗人間百味——一元“抗癌廚房”的堅守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吳鍾昊 李嘉盈 胡晨歡
每天中午,與江西省腫瘤醫院一墻之隔的小巷里,有一間露天廚房總會擠滿炒菜的人,切菜聲、炒菜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與升騰的油煙營造出獨特的氣氛。
大家稱這個廚房為“抗癌廚房”,做飯的都是腫瘤醫院的病人和病人家屬。他們來自江西全省各地,有的從區縣轉到省城接受更好的治療,有的是在北京、上海治療后回到江西。他們互不相識,卻在這里共度最為艱難的階段。
創辦“抗癌廚房”的是年過六旬的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2003年,夫婦倆在這里擺攤炸油條。有一天,一對夫婦帶著患病的孩子來到攤前,小心翼翼地問熊庚香,賣完早餐后能不能把爐灶借給他們用,他們的孩子想吃媽媽做的飯。
“十來歲的小孩,看著真讓人心疼。”熊庚香二話沒說答應了。
沒過多久,腫瘤醫院附近有個地方可以炒菜的事情傳開了。一開始,每天有十幾個人借爐子炒菜,后來增加到幾十上百人。常去做飯的病人家屬過意不去,提出要付錢,夫婦倆為讓他們安心,同時也維持基本的水煤開支,炒一個菜收5角錢,直到2016年才漲到1元錢。
17年來,他們免費提供炊具和調味品,每年大約有1萬多人到這里做飯。走進小巷,30多個煤爐排在兩邊,20多口洗干凈的炒菜鍋碼在一邊。為了維持這個廚房運轉,夫婦倆每天都要用掉100多個蜂窩煤,20多元水費。
每天早上4點,萬佐成準時起床,用木柴給煤爐生火。廚房準備就緒時已近上午9點。短暫休息后,病人家屬便會陸續提著菜來做飯。
26歲的邵慧慧在廚房附近租了一間房子,每天早早來到廚房。
“醫院里面有食堂,但比自己做飯更貴,爸爸也不喜歡吃。”為了讓患肺癌的父親吃好飯,慧慧和媽媽每天變著花樣做菜。
為了照顧父親,慧慧辭掉廣州工廠的工作回到江西。“父親是我們家的頂梁柱,現在就像天塌了一樣。我們姐妹商量,無論多難,都要給父親治病。”
在過去二十多年里,鄒大哥每天都吃著妻子做的飯菜。直到兩年前,妻子被查出宮頸癌,反復治療和病情惡化讓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從妻子到南昌治病開始,鄒大哥就與“抗癌廚房”結下了緣。起初,他并不會做菜,但在萬佐成夫婦和病友的幫助下,經歷兩年磨煉,他已經成為這個露天廚房里的“廚神”,還經常指點新加入的病友如何熟練使用廚房里的爐灶。
“因為癌細胞轉移,我老婆現在完全離不開我。”鄒大哥說,為節省時間,他每天上午在廚房把全天的飯都做好。“我希望她每天都能吃得好,吃得好心情就會好一些,心情好病情才會好轉。”
番茄炒蛋、炒青菜、紅燒魚、豬蹄湯……“抗癌廚房”里的每一道菜,看似平常又不平常。雖不是山珍海味,卻濃縮了父母之愛、子女之孝、夫妻之情,更寄托著這些經歷人生無常的家庭回歸平常生活的希望。
“有的病治不好,但讓病人吃好,家屬的遺憾就少一些。”萬佐成說。
夫婦倆難以記住每一位來做飯的病人家屬姓名,但病人家屬卻不會忘記他們。很多病人家屬離開時把電話號碼留在墻上,邀請夫婦倆日后到他們家做客。被油煙熏得發黃的一面墻,寫滿了密密麻麻的電話號碼。
2019年下半年,他們關掉了經營十幾年的油條攤,但沒有關掉“抗癌廚房”,也沒有回到子女身邊照顧孫子、孫女。“相比這些癌癥家庭,我們和孩子們是幸運的,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也感到充實。”萬佐成說。
2018年2月,萬佐成、熊庚香夫婦榮登“中國好人榜”。
當地政府已經撥款裝修了廚房并補貼房租。“我們希望,這個廚房能一直辦下去。”慧慧說,這個廚房雖然簡陋,但只要有這么一個地方,就感覺還有一個家。
17年來,夫婦倆見證了數以萬計的癌癥家庭經歷生離死別,但他們始終鼓勵每個人勇敢地和病魔斗爭。“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吃飽飯!”熊庚香說,吃飽飯,才能好好活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