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wǎng)
2020-08-12 10:06:08
新華社昆明8月12日電 題:古村里的新“村學”——昆明大墨雨村夏令營見聞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
臨近中午,在云南昆明大墨雨村深竹密林處,不時有笑聲從圍起的泥墻內(nèi)傳出。推門而入,一群年齡不等的孩子們圍坐著,兩三人一組,在圖紙上勾畫著,為他們夏令營的最終成果做準備。
孩子們來自全國各地,通過體驗鄉(xiāng)村生活、采集民俗歷史故事,共同創(chuàng)作鄉(xiāng)村建筑繪本。他們所在的教室是“墨雨村學”,由來自北京的“新村民”吳晨創(chuàng)辦。
“新村民”是村里對到大墨雨村安家的外地人的統(tǒng)稱。大墨雨村位于昆明市西山區(qū),是一個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彝族寨子。自2015年起,陸續(xù)有“新村民”搬入這個村落。他們向“老村民”學習傳統(tǒng)文化與生活技能,也為傳統(tǒng)村落帶來新理念。
“墨雨村學”便是大墨雨村新老理念與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之一。
2017年,渴望推動教育扶貧的吳晨在朋友推薦下,來到大墨雨村,隨即被村子里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租下近400平方米的場地,打造“墨雨村學”,探索適合農(nóng)村的生活教育。
“平時這里就給村子里的孩子們當幼兒園用。”吳晨介紹,“村學”也有學期,幫忙照看村子里的孩子,每天至少有3名老師給孩子們教授不同課程。周末時,“村學”則為6歲以上孩子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教育,既包括“硬技能”,如英語、寫作,也包括“軟技能”,如借助繪畫、音樂練習情緒管理。
“老人也要干農(nóng)活,不能一直在家看孩子。”在外務(wù)工的大墨雨村村民李佳,便將3歲半的孩子送到了“村學”,“這樣還能多學點兒東西。”
吳晨并不只將“村學”局限于幼兒園范疇內(nèi),她希望“墨雨村學”能成為村里的一個公共學習空間,既能為孩子們學習、玩耍提供場地,也能讓成年人在這里開展自我探索、分享交流。
但一到暑假,“墨雨村學”便會更聚焦于孩子,獨自或聯(lián)合其他機構(gòu)推出不同形式的暑期活動。這次鄉(xiāng)村建筑繪本創(chuàng)作營正是“墨雨村學”對外合作的一次活動。
“外地孩子來村子,食宿基本都在‘新村民’家里。”吳晨在大墨雨村的家經(jīng)常為夏令營的孩子們提供食宿。除針對外地孩子的夏令營,“墨雨村學”也會針對本村孩子開展暑期活動,聚焦于拓展技能,作業(yè)輔導,減輕務(wù)農(nóng)村民的暑期壓力。
在大墨雨村的“新村民”中,有設(shè)計師、畫家,也有手藝人、飛行員等,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才濟濟一堂,這個小村莊也因此被稱為“學霸村”。趁著暑假,大墨雨村的其他“新村民”也陸續(xù)推出不同活動,如夯土建筑工作坊等,幫助孩子和成人在假期中豐富生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