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0-08-17 18:49:08
近日,媒體專訪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鮐背之年,依舊在做科研、帶學生,他在節目里的一句話觸動了筆者:“我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袁老年輕的時候是赤腳下田(現在有套鞋,條件好很多),經常被蟲子、螞蟥叮咬。袁老為解決億萬國人吃飯問題所作出的貢獻彪炳史冊,但他因長時間赤腳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而得上了腸胃病。作為農業科學家,田間地頭是他們科學研究的主戰場,靠想象干不出雜交水稻,他們的科學成果必須寫在大地上,長在土壤里。從這個角度來看,袁老收徒必須下田的“門規”,是從事農業應用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
袁老在節目中說,他對年輕人最想說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互聯網時代為年輕人獲取知識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于是,能夠誕生更多靈感和贏得更好機遇,但最可靠的兩個字還是“汗水”,敢于擼起袖子在風吹雨打中耕耘,在驕陽炙烤下勞作,是年輕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收獲事業成功的必備攻略。
一般來說,人們很難將挽起褲管下田與高科技建立起關聯。但是,誰也不能否認挽起褲管下田的袁隆平是杰出的高科技專家。中華民族是從耕地里走出的民族,中華農耕文化中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看,插秧點豆、耕田除草,是中國農民用勤勞的雙手寫在大地上的點、線、面的藝術;鑿渠建壩、開山破土,是中華民族既敬畏自然又敢于改天換地的智慧和勇氣;馴化禽獸、選育種苗,是中華兒女為追求種族傳承生生不息的追求和創造。從世界范圍看,中國農耕文化里飽含的勤勞、智慧和勇敢,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礎。挽起褲管下田,正是中國農耕文化在當今農業科技中的延續和傳承。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須尊重農民、反哺農業,給農業科技工作者更多機會,在主流社會中大力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以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涵養全社會勤儉節約的良好美德。這,才是最好的境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