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0-08-24 10:04:08
從田間到餐桌,生產、流通、儲存、加工都可能造成損失
“舌尖”之外,糧食上桌前的損失不容忽視!
本報訊(記者李國 通訊員劉旭輝)“舌尖”上的浪費最近引發輿論關注,但是統計顯示,在上桌前,糧食在儲存、運輸和加工環節都可能造成損失,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
重慶綦江區的陳林海與別人合作成立家庭農場,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種小麥。“每年收成不錯,平均畝產1000多斤。”他說,“機械化收割省時省力,但還是有一些浪費,挺心疼的。”由于秸稈倒伏、地塊高低不平、收割機來回擦碰,一畝地大概損失30斤左右的糧食。
重慶城口縣高觀鎮復興村種糧大戶王連坤的作物主要靠人工收割,農忙時節最多時要請20多名工人。他說:“大家一鐮鐮地割,雖然慢,但基本上不會落下麥穗稻穗,沒人舍得丟棄。”可是糧食熟透后,人工收割、堆垛時可能會脫粒,直接掉到地上,造成浪費。收割后曬在場院或者公路上,風吹日曬也會造成損失。
糧食收割后損失最大的環節是農戶儲存。據國家糧食局此前的抽樣調查,農戶儲糧損失最嚴重的為東北地區,平均約為10.2%;其次為西北地區,約8.8%;長江中下游和黃淮海地區分別約為7.4%和5%。農戶儲糧損失中,鼠害造成的損失最嚴重,其根本原因是儲糧設施簡陋,儲糧條件差,缺乏科學技術。
對此,國家糧食部門推廣糧情檢測、橫向通風、充氮氣調和環流冷卻等儲糧新技術,全面修復“危倉老庫”,加強東北地區等主產區新建倉容建設……截至目前,共新建倉容約1450億斤,維修改造“危倉老庫”倉容約2460億斤。截至去年底,各地糧食部門在全國為農戶試點配置了近1000萬套標準化科學儲糧裝具,使這些農戶的儲糧損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為農民減少糧食損失23億斤。
重慶長江上游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莫遠明認為,實踐中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必須將口糧生產能力落實到田間地頭、保障措施落實到具體項目。要突出地方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的主體責任,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涵蓋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
李國
【編輯:蘇亦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