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0-08-27 16:44:08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王遠方 張哲浩
“看一看,我們的木耳個大肉厚,沒有任何污染……”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的木耳展銷中心里,26歲姑娘何錦漪正在大廳一角做直播。這個記錄了柞水木耳種植進化史的大廳,也見證著“小木耳,大產業”的發展歷程。
云霧籠罩下的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茶山,多了幾分清秀柔美,不少游客漫步于此。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羅顯平最近時常泡在茶山,看看茶樹的長勢,盤算著“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路子怎么走得更寬。
選繭、洗繭、繅絲、翻絲……石泉縣天成絲業有限公司車間里,經過近20道工序,雪白的蠶繭變成銀絲。作為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地,在石泉,時光流轉千年,養蠶繅絲業依然繁榮。
產業找對頭,小康有奔頭。小小的黑木耳做出了大名堂,綠葉子的香氣飄出大山,小白蠶“吐”出了致富路……在三秦大地,“黑”“綠”“白”產業映照出的,是多彩的小康生活。
木耳做出大產業
秦嶺多寶,木耳是其中之一。可直到幾年前,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都沒覺得木耳這個“寶”有多大價值。“我們的木耳雖然品質很好,可祖祖輩輩種木耳,靠天吃飯產量低,還得為銷路發愁,種個小木耳咋就能致富?”接到村干部勸他回鄉種木耳的電話時,在外打工的肖青松心里直犯嘀咕。
肖青松的擔憂不無道理,要把木耳產業做成脫貧攻堅主導產業,首先就得解決“靠天吃飯產量低”的問題。對此,柞水縣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團隊并成立工作站,選育出5個宜栽品種并大面積推廣。金米村還引進5家農業龍頭企業,建成木耳大數據中心、年產2000萬袋的木耳菌包生產廠和年產1000噸的木耳分揀包裝生產線,發展5個智能連棟木耳大棚。
2018年,選擇回鄉的肖青松發現村子變了,木耳種進了大棚里,甚至連銷售方式都變了,他親眼見識了“直播帶貨”的力量。看到眼前的變化,肖青松有些心動,但仍有擔憂。“當時以為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怕自己拿不出這么多錢。”肖青松說。
不過了解清楚村里的政策后,肖青松的顧慮徹底沒了。原來,在金米村,“借棚還耳、借袋還耳”的模式讓貧困戶無須資金就能參與木耳產業。村集體免費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結束后,農戶將成品耳上交統一銷售,村集體將銷售資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還給農戶。2019年,肖青松承包了兩大棚木耳、3.36萬個菌袋,年收入四五萬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現在,金米村的木耳越來越有“含金量”:農戶通過自己的手機就能控制大棚的溫度、濕度和光照,還能及時查看木耳的生產情況;木耳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讓消費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查到木耳出產地和質量信息。
找對了脫貧的路子,金米村還有更多打算。駐村干部吳正超介紹,金米村將延伸發展黑木耳脆片休閑食品、木耳粉、木耳茶、木耳保健食品、藥品等系列產品,進一步提高木耳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茶香飄出蔣家坪
從山腳出發,車子在青山中繞過二十多道彎,終于來到蔣家坪茶園。
“剛剛你們走的那條4、5米寬的水泥路,以前就是條兩米寬的小土路。平時都不好走,趕上雨天的話,進出都難。”羅顯平笑著告訴記者。
話語間,蔣家坪村此前貧困發生率高的些許原因已被點破。雖然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光照,使得這里的茶茶香濃郁,但因為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加上茶葉市場沒有打開,茶園日漸老化,蔣家坪茶香始終沒有飄出村子。
2014年,蔣家坪村引進女媧鳳凰茶葉公司,對1200畝茶園進行了改造提升,并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年產茶葉15噸、產值400多萬元。加速發展的茶業帶動貧困戶106戶348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超過1000元。“高山、綠色、富硒、零污染”的茶葉帶著茶香飄向了遠方,村民們也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農戶或拾起自家荒廢的茶園,或開種新的茶園。茶葉,真正成為蔣家坪村的支柱產業。2016年以來,蔣家坪村累計實現脫貧197戶532人,貧困發生率由45%下降至0.74%,并于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
致富,蔣家坪村認準了茶產業這條路,平利縣也還有更大的布局。以10萬畝富硒茶、10萬畝絞股藍、10萬畝中藥材、10萬畝富硒糧油、10萬頭生態豬為抓手,平利縣走出長效的產業致富之路,實現守住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的雙贏。
桑蠶織出新“絲”路
房里的木架上,蠶簇整齊擺放,白白胖胖的蠶正忙著吐絲結繭……看著這些蠶,石泉縣新興村養蠶大戶劉小蘭心里歡喜。“現在蠶寶寶們正值二眠,等到了三齡,就可以送給貧困戶喂養了。”劉小蘭說。
俗話說,“養好小蠶一半收”。從沒有桑園到擁有30多畝優質桑園,從年養幾張蠶到現在年養三四十張蠶,當年“白手起家”的劉小蘭如今已是當地有名的“蠶老師”。“蠶農們把蠶種放在我這養,等蠶寶寶們三齡后我再交給他們,這樣可以保證產量。”劉小蘭告訴記者,小蠶共育模式讓蠶農規避了染病風險,縮短了養蠶時間,實現了蠶繭優質高產,每養一張蠶可以讓蠶農增收1500元到2000元左右。
從“鎏金銅蠶”的歷史中走來,石泉一向重視桑蠶,也在想方設法做大做強桑蠶產業。劉小蘭這樣的養蠶大戶幫帶蠶農是一種體現,天成絲業有限公司的“公司+農戶”的訂單生產模式也是一種體現。“我們與全縣近4000戶養蠶農戶簽訂了收購合同,其中貧困戶1176戶,助力農民增收和脫貧。”天成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浩勇介紹。
據介紹,石泉縣現有桑園面積70282畝,養蠶農戶近10000戶,縣蠶種場年制種能力20萬張,為西北第二大蠶種場。2019年全縣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4億元,規模以上絲綢工業產值12億元。擦亮“金蠶之鄉”招牌的石泉,還在加快蠶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步伐。一只只小小的桑蠶,就這樣織出了小康生活的新“絲”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