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03 18:06:09
新華社太原9月3日電 題:一顆棗的力量
新華社記者孫亮全
金秋九月,正是鮮棗上市時節。穿行在山西最南端運城市臨猗縣廟上鄉的田間地頭,到處都能看到泛著白光的設施棗棚。道路兩側,大大小小的鮮棗購銷點里,農戶和客商正在忙著分揀和包裝。
“百分之六十的農戶在城里有房,百分之七八十的農戶家有小轎車。”當地干部說,這是廟上鄉棗農“腰包”里的實力。
帶動棗農致富的這顆棗,以前是梨棗,現在是冬棗。近30年間,政府接力搭臺,百姓持續苦干,依靠棗產業,當地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富民道路。
廟上鄉10萬畝耕地上,種植了8.5萬畝冬棗,其中6.5萬畝是生長在大棚中的“設施棗”。每年6月到10月,全國各地的棗商都會聚集在這里,將鮮棗一車一車運到大江南北的市場,甚至出口到國外。
“外地客商需要提前向棗農‘定園’,在棗成熟前預訂下來,不然買不上。”廟上鄉黨委書記荊曉麗說,除了傳統線下銷售,當地鮮棗的電商、直播帶貨等網絡銷售已達到全部銷量的近四分之一。目前全鄉年產鮮棗近2億公斤,產值達10億多元。
廟上鄉山東莊村村民劉太原家里有26畝地,全種了春棚棗樹,今年已經收獲完畢。“一畝地能賣一萬四五,全部純利潤二三十萬元。種棗戶都差不多,誰家一年還不掙個十來萬?”他說。
廟上鄉以前可不產棗。
靠近黃河的臨猗縣是傳統農業縣,過去以盛產糧棉著稱。但黃河支流涑水河流經的廟上鄉,水多堿大,糧棉產量都低。
“也種過別的東西,都不行。”53歲的劉太原說。1993年,山東莊村在省里一家研究所工作的畢平根據家鄉情況,培育出“臨猗梨棗”,并在家鄉推廣種植,獲得了成功。此后,村民們開始挖野生酸棗樹,栽到地里后再嫁接梨棗。在政府引導下,短短幾年間,廟上鄉梨棗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8萬畝。“棗樹喜歡鹽堿地,劣勢反倒變成了優勢。”廟上鄉鄉長史衛澤說。
隨著梨棗產業的快速發展,貨架期短、賣棗難等問題接連出現。到2007年,臨猗縣梨棗產業跌入低谷。當地開始更換品種,嫁接市場效益更好的冬棗。
2009年,臨猗縣制定了棗業二次振興戰略,針對鮮棗品種雜、管理難、雨季裂果、貨架期短等瓶頸,推廣設施大棚、矮密早栽培、配方配肥、環剝環割、生物防治等技術集成。
“光設施大棚就分為地坑暖棚、棉被棚、鋼架棚、春棚、遮雨棚等5種,將鮮棗上市期從10月份變成了從6月持續到10月底。”廟上鄉農村經濟管理中心主任詹保庭說,貨架期延長了5個月,促進全鄉棗農增收6億元。
近些年,臨猗縣持續以果興縣、以果富農,已經形成了“坡上蘋果坡下棗,中間石榴長得好”的果業格局。全縣150萬畝耕地中,蘋果、鮮棗等果品種植面積達110萬畝,全縣年產水果25億公斤以上,出口37個國家。小鮮果已成為當地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