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09 18:49:09
新華社重慶9月9日電 題:蔣興良:讓電流突破“冰封”
新華社記者柯高陽
覆冰積雪是美麗的自然現象,晶瑩剔透的冰凌雪花鑲嵌在草木山石之上,如同夢幻世界。但對輸電線路而言,覆冰積雪卻是一種自然災害,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
2008年初,我國南方發生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10多個省市電網大面積停電限電,全國1億多人口受到影響,直接損失超過1000億元。彼時,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蔣興良在冰災現場一線,幫助災區恢復電力供應。
作為我國電網覆冰與防御的拓荒者,蔣興良敏銳地意識到,南方冰災暴露出電網防冰除冰方法針對性不強等問題:“要想解決野外自然環境電網覆冰及其防御問題并取得突破,必須在野外自然環境中進行零距離研究,建立野外覆冰試驗基地,獲得真實的原始數據。”
試驗基地建在哪里?蔣興良團隊跑遍了全國覆冰較為嚴重的17個省市,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湖南懷化的雪峰山。這座海拔1500米的山峰,全年雨霧天氣超過200天,雷暴天氣超過80天,氣象條件惡劣。但在蔣興良看來,這正是開展野外自然覆冰科學觀測、試驗研究的理想場地。
在山上建覆冰試驗基地并不容易。“第一次上雪峰山時,山頭上全是茅草。”蔣興良回憶,2008年冬天,他帶著十幾名博士、研究生上山,大家用板材搭了一個50多平方米的工棚,老師、學生全都睡通鋪。山上沒有電,沒有蔬菜,大家就啃方便面、吃榨菜。
由于條件艱苦,沒有工人愿意上山工作,他就自己帶著學生開石挖方、砌磚架線:通往山頭的道路修通了,基地兩樓一底的生活用房建起來了,兩座雨凇塔、沖擊電壓發生器等大型裝備和試驗系統也陸續安裝到位……如燕子銜泥筑巢,蔣興良帶領團隊用8年時間,一磚一瓦地壘起了全世界首個自然覆冰試驗研究基地。
夏天觀測雷暴天氣下的輸電狀況,10月至次年3月做覆冰防御研究……通過多年的觀測、研究,蔣興良團隊揭示了超特高壓下導線覆冰融冰的規律,研發出電網覆冰預報預警系統,還提出電流智能融冰防冰的理論方法。
基于該理論研制的直流融冰裝置,目前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規模推廣,還應用于“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大幅提高了電網供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代表性成果“大面積冰凍災害防御方法與成套裝備開關與應用”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事電網安全研究30余年,蔣興良的足跡遠不止于雪峰山。早在2003年,蔣興良就帶領團隊前往青藏鐵路沿線,在海拔5100米的無人區進行高海拔高壓輸電的電氣外絕緣試驗。他們頂著冬夜零下幾十度低溫和高原反應,攻克了青藏鐵路供電工程外絕緣和隧道電氣間隙設計的技術難題,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的凈空高度得以從最初設計的7.2米降低到6.95米,僅此一項就為國家節省建設投資上億元。
長年累月在野外奔波,自嘲為“民工教授”的蔣興良,身體亮起了紅燈。2015年,他被確診為胸背脊柱脊椎管瘤,手術時脊椎神經受到損傷,留下嚴重的后遺癥,但這些病痛并沒有讓他停下科研的腳步。術后不到一個月,他就拄著拐杖上山做試驗了。
“電網覆冰防災情況非常復雜,需要持續不斷地研究新方法。如果遇到颶風、泥石流、地震、海嘯等極端天氣,又該怎樣確保輸電正常運行……”蔣興良說,科研沒有止境,只有不盡的探索,他希望未來能在這些新的領域繼續突破,讓電流突破冰封險阻,點亮千家萬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