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16 16:57:09
新華社哈爾濱9月16日電 題:萬頃良田中的一抹綠——黑龍江佳木斯護育濕地促生態糧食“雙安全”
新華社記者韓宇、何山、閆睿、張濤
初秋登高遠眺,黑龍江撓力河九曲回腸,蜿蜒向東,造就了一望無際的原生濕地。
點綴在萬頃良田中的三環泡濕地,位于黑龍江佳木斯富錦市南75公里處,這里是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丹頂鶴、白頭鶴等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也是三江平原地區為數不多、保存完好、面積較大的一塊原始濕地。
近年來,隨著河長制深入推進,這里的濕地功能不斷完善,水更清、魚更肥,從“候鳥驛站”升級為“鳥類天堂”,生態效應更加凸顯。
今年56歲的劉玉江在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已有11個年頭。他既是保護區的管護者、宣傳推介者,也是攝影愛好者,對保護區有著很深感情。
“白鷺和蒼鷺是這片保護區里常見的大型水鳥。船在河道中穿行,它們的身影隨處可見。”乘船穿梭在濕地里巡檢,劉玉江說,這些年,三環泡濕地生態持續向好。如今,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頭鶴在每年遷徙途中,都要在保護區落腳停留,種群規模達幾百只。
人退鳥進,護育濕地效果顯著。2005年三環泡保護區成立后,有關部門在保護區內實施全面禁捕禁牧,開展濕地日常保護巡護,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專項整治,先后共實施退耕還濕4715公頃。
富錦國家濕地公園就是在“退耕還濕”中不斷壯大、美麗起來的。從占地人到退地人再到護地人,富錦市錦山鎮民勝村村民李長吉退掉在濕地中種的田,轉而在濕地公園當起船員,并義務當起講解員。
談起這一變化,李長吉感慨良多:“起初面對濕地里自己的耕地被征回,一度很不理解,有情緒。”這些年,在濕地中見過東方白鸛、丹頂鶴、大天鵝,越來越多的珍禽駐足,自己越發理解政府當年“退耕還濕”的良苦用心,留一片碧綠,是為子孫后代造福。
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同一氣候帶濕地生態中具有較高代表性和典型性。多年來,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實行24小時值班巡護制度,保護區管理局、公安分局、保護科、管護站、管護員“五級聯動”。2014年至2017年間,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次利用國家“退耕還濕”專項資金,累計還濕面積397.8公頃。
濕地,是大自然對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農業大市佳木斯的饋贈。當地天然濕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8%。全市有撫遠三江、同江八岔島、富錦三環泡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不懈努力,沿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呈帶狀分布的濕地資源保護框架已基本形成。
9月的攔河大壩兩側,一邊是萬頃良田,一邊是萬頃濕地。一邊支撐著糧食安全,一邊護衛著生態安全。佳木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撓力河佳木斯段市級河長宮秀麗說:“只有保住好生態,才能更好保護大糧倉。”
生態與農業相伴相生。近年來,擁有103萬畝濕地的富錦市大力扶持社會化組織,開展精細化作業,保障綠色種植。富錦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何呈新說,全市市屬570萬畝耕地全面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其中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認證面積400萬畝。
“我們全面控制面源污染,保證了地下水安全。農業‘三減’面積連續三年超過100萬畝。”何呈新說,得益于好生態,當地不少合作社在稻田里養鴨、魚、螃蟹。開展綠色種植,也讓糧食品質更高、價格更優。
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永剛說,佳木斯通過數字化建立起“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監管體系。
依托豐富的濕地資源,佳木斯近年來著力打造“綠水青山”,當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極大改觀。好生態成就好農業,好農業反哺好生態。截至2019年底,佳木斯累計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070萬畝,一幅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相得益彰的美好畫卷正在廣袤的三江平原展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