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0-09-20 09:11:09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沖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沖,并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致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沖。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告訴記者,此前學界一直認為,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沖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沖,是因為洋殼年齡差異導致密度差異引發,即年齡大的洋殼密度大、質量大,容易下沉。但長達1萬多公里的俯沖帶中也有年齡小的洋殼,這么長的俯沖帶同時發生轉向,就很難用密度差來解釋。
孫衛東課題組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運動速率進行重建,結果發現在太平洋板塊發生轉向之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均在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沖起始前發生明顯減速,表明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俯沖是誘導俯沖。
科研團隊研究發現,距今約1億至5300萬年,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均向北漂移。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俯沖,與澳大利亞板塊之間藕斷絲連,構造關系類似現今的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
在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均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漂移速率大幅度降低。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漂移卻未受到阻擋,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就形成了巨大的杠桿作用,導致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改變,由向北變為向西北,出現了新的俯沖,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