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0-09-22 10:00:09
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一直是社區治理中很棘手的問題。從4年才能加裝一部電梯,到平均兩個月就能讓一棟樓的住戶全部同意,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灰藍色的電梯沿淡黃色的外墻攀爬而上,直達6層。“從動議到竣工,花了將近4年。”在臨汾路375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呂文潔的帶領下,記者在臨汾路375弄1號樓見到了這部率先嘗試加裝的電梯。
加裝電梯的動議,源自2015年。一天,一位家住六樓的老人突發疾病,需要緊急送醫,可是沒電梯,樓梯又窄,只好由幾位鄰居背著下樓。這讓不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動了裝電梯的念頭。一對80歲的老夫妻甚至表示,只要大家同意,愿意承擔安裝費用的“大頭”。
“原本以為加裝電梯是眾望所歸,實際情況卻很復雜。”呂文潔告訴記者,動議提出后,不同聲音隨之而來:“加裝電梯會占用公用空間”“會增加電費支出”“沒電梯時六樓房價低,加梯后一樓沒優勢了”……居委會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協調,用了整整一年才讓整棟樓的住戶達成共識。
進入施工階段,問題又來了。有周邊樓棟居民提出,電梯可能會影響采光,要求換個位置安裝。于是,居委會又反復調整電梯修建點位和樣式,并征求整個小區2/3業主同意……幾經反復,電梯安裝終于在2019年1月竣工。那天,整個小區一半居民前來參觀,幾位上了年紀的阿姨眼含淚花,坐著電梯上上下下,滿是開心。
首部電梯成功加裝,雖然費了一番功夫,但也讓臨汾路街道基層干部逐步摸索出一些工作經驗。要統籌兼顧——加裝電梯其實是“一樓和六樓”居民利益的再平衡。在解決高樓層懸空問題的同時,讓一樓居民也有獲得感,是破解“底樓尷尬”的關鍵。要分類施策——將不同意加梯的原因梳理歸納成12類,通過“不同意理由—背后真實原因—解題方案”三者關系表,一件一件回應落實。
作為典型的售后公房社區,臨汾路街道20個居民小區80%的住宅樓都建于上世紀80、90年代,1687個樓組中有1507個沒有電梯,居住在三樓以上的老人有1.3萬人。
要讓老人下樓更方便。2019年,臨汾路街道“支持老公房加裝電梯”工程提速,并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提出“123工作法”——“1”是組建加裝電梯臨時黨支部,把街道、居委會、小區、駐區單位的黨員都動員起來,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裝電梯工作室和社區法治中心兩個支撐機構,同時編制《電梯技術》和《群眾工作》兩本指導手冊,讓群眾“一看就懂,照著就辦”;“3”是用水電煤移位配套工程納入老小區改造、為低樓層居民做美麗樓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組和電梯自治基金“三項惠民舉措”,調動群眾積極性。
走進臨汾小區加梯樓棟,一樓、二樓的公共走廊寬敞明亮,現代感十足,“哪個樓組居民同意加梯,街道就對樓組一二樓公共空間進行美化,為一樓居民更換大門。”臨汾路街道自治辦主任陳黛靜解釋道,加裝電梯后,樓上居民主要通過樓外電梯進出,底樓公共空間就成了底樓居民的延伸空間,“噪音變小了,環境變好了,六樓房主受益,一樓居民也得到實惠了。”
2019年,臨汾社區啟動加梯樓宇17棟,平均用時僅兩個月,就達成100%共識。目前,轄區內啟用、在建、在批的加裝電梯達到60多部,17個無電梯居民區有16個實現加裝電梯零的突破。
“電梯動起來,人心聚起來。”在臨汾社區,加裝電梯成了激活居民自治動能的潤滑劑。在臨時黨支部的黨建引領下,先后有64個樓組建立樓組自管會,近200名骨干力量參與到公共事務中,鄰里關系也更加融洽:一對小夫妻剛買房,手頭緊,樓組自治小組就先把資金墊上,讓小夫妻每月分期償還1000元;一位樓組長家住一樓,卻第一時間站出來支持加裝電梯,還陪同居委會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6號樓樓上居民得知一樓3戶家庭支持后十分感動,主動把樓道里里外外收拾一番,擺上共享雨傘、環保購物袋等貼心小物。居民都說:“戶戶都有獲得感,住得越來越舒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