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訪談) ——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

來源:人民網

作者:

2020-09-24 10:02:09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階段的特點是什么?如何迎接新挑戰,抓住新機遇,構建新發展格局?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

新發展階段有新的特點、新的機遇和挑戰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新發展階段具有怎樣的新特點?面臨的新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

江小涓:“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有新的特點、新的機遇和挑戰。

首先,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有新的特點。數量擴張為主的時期,可以“投”字當頭,“增量擴張”為本。投錢、投人、投地、投項目,就會有新增產出并帶來增長。質量提升時期,要“提”字當頭,“存量提升”為本。投入的要點是提升質量,特別是提升存量生產能力的質量和生產要素的配置質量,還要決策怎么優化結構,如何轉變方式,怎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情形會復雜許多。

其次,進入科技“跟跑”“并跑”“領跑”并存并且“并跑”“領跑”分量不斷加大的時期。過去我們以“跟跑”為主,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我國科技特別是產業技術水平。“跟跑”時無需自己定方向,加速跟上縮短差距就行。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跟跑”“并跑”“領跑”并重的時期,情況會發生很大改變。技術開發進入高度不確定狀況,無人領航,無產業鏈條,市場需求不明,甚至不知是否有人跟隨。我們只能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持之以恒,做出原創性的成果。同時,以企業為主體配置科技資源,加強產學研合作,在創新的同時拓展市場和產業鏈。這是比以往更艱巨更復雜的科技任務。

第三,數字技術更加廣泛深入應用。今后,我們要用數字技術治理經濟治理社會,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各方面都廣泛應用數字技術。同時,要對數字技術進行治理,包括算法問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等。數字技術往往具有兩面性,同一種應用,既能賦能個人、企業和政府行為,也能賦能各種侵害權益和逃避監管的行為。

第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必然帶來全球各方面關系的持續調整。從經貿關系看,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的關系,從互補關系為主轉變為互補、合作與競爭并存。當下大國戰略博弈遠遠超出經濟領域,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多點呈現,對這種局面的治理任務錯綜復雜,壓力加大。

我國產業競爭力已明顯提高,完全可以在新發展格局中發展壯大

記者: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江小涓:總書記多次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的有利條件可以從國內國際兩方面看。

從國內來看,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綜合國力已居世界前列。2019年GDP總量接近100萬億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形成了超大規模的大國經濟基礎,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提供了基礎條件。例如,我國具有行業完整、規模經濟明顯的制造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消費需求看,我國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需求多層多樣,可以提供國內產業所需要的各類市場。我們的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人力資本存量較大,還將快速增長。這些條件都會支撐國內循環的規模、質量和效率持續提升。

從國際環境看,雖然全球化中出現一些挫折和調整,但總體趨勢并未改變。經濟全球化、科技全球化都在繼續發展,我們適應國際環境,暢通國際循環,雖有挑戰,更多的是機遇。

毫無疑問,我們要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繼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我國產業的競爭力已經明顯提高,完全可以在新發展格局中發展壯大。

記者:構建新發展格局,難點和堵點又是什么?突破點怎么找?

江小涓: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不斷擴大國內經濟循環。特別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攻克“卡脖子”技術問題,暢通產業鏈和創新鏈。還要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公平競爭環境,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提升消費規模的角度看,要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以往多年,城鎮化相對滯后于工業化,大批農村戶籍的勞動力支撐了工業化進程,卻不能完全進入相應的城市型消費之中,消費增長相對緩慢。因此要加快流動人口的市民化進程,促進與城鎮穩定生活條件相匹配的多種消費增長和水平提升。

用國際循環調劑余缺,獲得分工利益,鞏固和開拓國際市場,也為國內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

記者:國內國際雙循環如何相互促進?

江小涓:首先,要用國際循環調劑余缺。我國是土地、淡水和石油資源短缺的經濟體,與我們龐大的經濟體量不匹配,約束了我們高效率地配置資源。

二是用國際循環獲得分工利益。全球產業鏈的形成,部分是因為“不會做”而匯集全球資源共同生產,部分是因為“會做但不是做得最好”而謀求全球分工的利益。兩種因素今后都會繼續存在并加大力度。特別是科技全球化繼續推進,高技術產品愈來愈復雜,全球都在合作分工,自己全部做,不會有持續的競爭力。要以最大努力參與到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中去,同時以最大努力提高應對突發事件、保持產業鏈創新鏈穩定的能力。

三是暢通國際循環,鞏固和開拓國際市場,也為國內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我們在全球產業鏈中已經有重要位勢,許多產業有較高比重的產品市場在國外,必須國際循環暢通,整個產業有效運轉,才能保證就業和收入,這也是國內收入增長和消費增長的重要來源。

記者: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什么樣的體制機制改革相配套?

江小涓:構建新發展格局,一要實行更高水平的開放政策,從政策性開放轉向制度性開放。今后要致力于使制度性開放體制更加完善和相對定型。要繼續完善涉外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堅持各類經濟主體地位平等、對各類財產權平等保護的原則,大力提高法律制定和執行水平。

二要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作用,保障資源有效配置。現在,各方面的條件和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向“中性”開放體制轉變。首先是在出口和進口之間保持“中性”,兩者同等重要。其次是在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之間保持“中性”,吸收外資帶來資金、技術、先進產品、管理經驗等,與對外投資帶來的投資收益、出口擴大、當地生產優勢等,兩者同等重要。最后是在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之間保持“中性”,兩類企業都能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公平競爭能使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勝出,促進整個產業提升效率和競爭力。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絡資費更加親民 5G需求逐漸釋放

工信部官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達1039億GB,同比增長33.7%。不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1月份...[詳細]
經濟日報 2020-09-24

民進黨“倚美謀獨”必自食惡果

日前,美國務院副國務卿克拉奇一行竄訪臺灣,這之前美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阿扎到過臺灣。民進黨當局借機極力渲染所謂的臺美實質關系“突破”...[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9-24

山東提出2022年構建體系健全功能完善公共衛生體系 顯著提高應對突發重大事件能力

近日,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健康山東行動相關情況。2019年全省學生體質健康實地抽測總平均分為72.14分,相較于2018年提升2...[詳細]
大眾日報 2020-09-24

四部門: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壯大新增長點

人民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喬雪峰)為了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詳細]
人民網 2020-09-24

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

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長期以來,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農、主要用之于城,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但直...[詳細]
人民網 2020-09-24

特殊之年,夏糧十七連豐、秋糧豐收在望……背后什么在起作用?

9月22日是秋分節氣,也是我國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洪澇災害影響后,我國夏糧生產實現“十七連豐”、早稻也收獲...[詳細]
新華社 2020-09-24

情誼就像坎兒井水長流——新疆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基礎

和胡守義、海特熱木一樣,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的佳話在新疆到處傳頌,“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詳細]
人民日報 2020-09-24

產業帶動脫貧——新疆改善民生促進就業紀實

在新疆于田縣托格日尕孜鄉農業產業園內,農戶將采收后的萬壽菊賣給一家生物科技企業(9月20日攝)。如今的新疆,累計實現292.32萬貧困人口...[詳細]
經濟日報 2020-09-24

殘疾人老蔣“金豬”養殖記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4日電題 殘疾人老蔣“金豬”養殖記。誰能料到,在短短的5年,那個曾經臥床不起、窮得叮當響的殘疾人老蔣,如今活出了幸...[詳細]
新華網 2020-09-24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