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0-01 18:43:10
新華社長春10月1日電 題:讓燕麥從“地頭”走上“餐桌”的科學家任長忠
新華社記者李雙溪
金秋時節,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燕麥下茬復種的試驗基地,綠色的燕麥草映襯下,金色的油菜花、紅色的蕎麥花形成了五星紅旗圖案。這是白城市農業科學院院長任長忠設計的景觀農業帶。“雖然遭遇了三場臺風,但今年基地燕麥的產量與去年持平,每畝可產燕麥400多斤,下茬復種又取得了新進展。”任長忠說。
作為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近兩年,任長忠基于育種和種植技術的成功,帶頭開展燕麥從生產到加工的全產業鏈創新研發。他要解決燕麥從“如何種”“如何用”到“怎么吃”“用得好”的問題,讓燕麥從“地頭”走上“餐桌”。
任長忠1988年大學畢業后,30多年扎根于白城市農業科學院。1998年以來,該院先后與加拿大、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建立了燕麥蕎麥項目的長期合作,引進了大量優良種質資源和先進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帶動了我國燕麥蕎麥科研水平和產業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燕麥雜交育種的成功率低,按照正常育種進度,至少得12年才能培養一個品種。為了縮短周期,任長忠決定北育南繁——每年6月、7月在白城收獲、夏繁,10月收獲后又到云南進行南繁加代。就這樣,他帶領團隊實現了三季種植,相當于1年完成3年的科研任務。
任長忠帶領團隊用22年培育出23個燕麥新品種,在國內首次發現了燕麥光照不敏感基因材料,并育成極早熟燕麥新品種白燕8號,為我國極早熟燕麥種質創新做出突破性貢獻,實現了燕麥一年兩季雙熟,填補了全球北緯45度地區在該研究領域的空白。他育成的優質廣適的白燕2號等燕麥新品種推廣到全國17個省區市。
燕麥屬于健康谷物,具有降低膽固醇、血脂和控制血糖的作用,其可溶性膳食纖維遠高于其他谷物;燕麥還是優良飼草,一年兩季栽培的“一糧一草”模式可以為畜牧業提供充足飼料;燕麥還是治堿先鋒,可以修復改良輕度鹽堿地。雖然種植燕麥的好處很多,但長久以來卻推廣困難。“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少有燕麥食品,產業發展滯后,沒有市場,農民種植燕麥的積極性不高。我們要努力改變這種局面。”任長忠說。
為了提升燕麥蕎麥的附加值,任長忠帶領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團隊將研究的重點從育種和栽培轉向優質原料生產和加工。“要真正解決‘怎么吃’‘怎么用’的問題。”任長忠說。
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他依托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國內17個省區市38家科研和教學單位,全面開展燕麥蕎麥育種、栽培、加工的全產業鏈構建工作。經過聯合攻關,改變了原來生產與產業脫節的局面,使科研、教學單位與加工企業緊密合作,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通過產學研合作,突破了6大類40多個產品的加工技術瓶頸,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燕麥加工能力。尤其是解決了燕麥與大米不能同熟的技術難題,開發出燕麥大米新產品,研發出了全燕麥面條、大粒燕麥片、燕麥苗粉、燕麥酒和燕麥化妝品等產品。
任長忠還謀劃了燕麥蕎麥“大眾化”“高附加值”“低血糖生成指數”的“大、高、低”產業發展思路,拉動我國燕麥種植面積由原來的450萬畝提高到目前的1200多萬畝,國產原料及產品市場份額由不足10%上升到80%以上;帶動有規模的燕麥加工企業由十幾家增加到目前的150多家;帶動了38個國家級貧困縣、350多萬人增收脫貧,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我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大學畢業后,從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業科研工作者成長為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是黨和國家的培養給了我成長的陽光雨露,我要用燕麥蕎麥回報這份關愛。”任長忠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