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0-10-11 16:06:10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10月11日電(記者 葉婧)10日,由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吳先軍等有關專家組成的測產組,在國家耐鹽粳稻育種創新基地(東營),對耐鹽粳稻新品系進行了實收測產。其中,“魯鹽稻13”“魯鹽 稻34”“魯鹽稻68”和“魯鹽稻69”等四個品系畝產量均在450公斤以上。
據了解,這一批耐鹽粳稻新品系是由山東省水稻研究所,在其承擔的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中培育的。這四個品系于2020年5月6日播種,6月10日人工插秧,6月20日開始澆灌3‰至5‰的微咸水,澆灌30天后用5‰鹽水灌溉至成熟。
吳先軍說,根據相關規定操作后的實收測產結果顯示,“魯鹽稻13”實收1.29畝,畝產 472.73公斤;“魯鹽稻34”實收1.36畝,畝產471.87公斤;“魯鹽稻68”實收0.94畝,畝產 460.32公斤;“魯鹽稻69”實收0.92畝,畝產498.17公斤。
此外,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還在水稻耐鹽性精準鑒定體系建立,種質資源收集、創制和創新利用,水稻耐鹽機理研究,耐鹽水稻品種培育,淋水循環利用高效栽培技術等方面均取得了進展。
山東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員謝先芝告訴記者,他們對國內外收集的栽培稻、地方品種、野生稻及突變體庫等10萬份水稻材料進行了耐鹽性篩選,對篩選到的耐鹽水稻材料進行了理化誘變和(或)分子定向改良,創制了粳稻育種可用的高耐鹽(7‰)水稻種質資源48份。
“除了此次實收測產的四個耐鹽粳稻新品系外,我們還選育了高世代耐鹽粳稻穩定品系230余個,其適應性、抗性和功能性各不相同,能夠滿足國內外不同鹽堿地區域、不同需求的耐鹽粳稻產業市場。”謝先芝說。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梁正偉認為,這四個品系可直接利用微咸水灌溉,為最大限度節約淡水資源,改良利用鹽堿地、增加鹽堿地產出提供支撐,有助于端牢“中國飯碗”。(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