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0-10-12 08:58:10
作者:張訊、魏建國(分別系中共濟南市委黨校科研部副教授、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東西部結對牽手、協作扶貧,堅定落實全面小康“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掉隊”的承諾,既踐行了脫貧扶貧路上的情懷擔當,又彰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明顯制度優勢;既貢獻了全球貧困治理中的中國智慧,又譜寫了世界減貧大業中燦爛的中國篇章。
自2016年確定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貧協作關系以來,山東省濟南市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全面助力湘西州脫貧攻堅為主線,緊緊圍繞組織領導、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行動等主要任務,開展了大量務實有效的工作,兩地間扶貧協作工作呈現各級領導親力親為、協作力度逐年加大、形式內容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更加健全的新局面。目前,湘西州7個國家級貧困縣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濟南市、湘西州凝心聚力,攜手邁進小康社會的步伐穩健、步履堅實。
濟南直播賣貨助力湘西脫貧。陳長禮攝/光明圖片
1.協作機制夯實扶貧基礎
完善的扶貧協作機制是扶貧工作精準化、高效化的根本保障。一是主要領導親力親為。自兩地結對牽手以來,濟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年堅持帶隊到湘西州開展互訪對接,目前市級領導同志赴湘西州調研累計44人次,及時了解掌握兩地扶貧協作的實際進展與現實情況。7個攜手奔小康結對區連續三年實現主要領導互訪對接,協作深度廣度不斷加深,工作落實力度不斷提高。幾年來,參與協作工作的市直部門由12個擴展到25個,參與協作工作的區由7個擴展到11個。在此過程中,有關部門在制定扶貧意見、研究扶貧規劃、確定扶貧任務等方面站在高處、謀在深處、干在實處,最大限度體現了“中央要求、湘西所需、濟南所能”。二是搭建常態化調度協作機制。為高質量完成扶貧協作任務目標,補齊考核指標短板,濟南市每年至少召開1次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領導小組會議,頻繁召集工作部署會、工作培訓會、數據對接會等,常態化調度機制更加完善,謀劃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強,召開市州高層聯席會10次,及時精準掌握工作進度與狀況,實現扶貧協作暢通高效。三是構建立體化的目標責任落實制度。制定《濟南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任務指標分工方案》,通過細化目標任務、壓緊壓實責任,逐步形成了黨政領導、行業協作、區縣推進、社會參與的立體架構,為推進扶貧協作提供堅強保障。
2.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
推動產業扶貧,增強內生發展“造血”功能,實現湘西州可持續發展,是推動兩地扶貧協作的長遠之計。為此,濟南市把產業合作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龍頭來抓,與湘西州會商出臺了財稅、金融、土地、服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引導支持山東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到湘西州參與扶貧協作,進一步增強了貧困人口脫貧的“造血”功能。
一是引導企業扎根湘西。先后促成28家濟南企業赴湘西投資建廠,共建園區8個,累計投資3億余元,直接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萬余人。為加快企業落地,濟南、湘西攜手建立了一家企業一名對接領導、一個服務專班、一次性辦結手續的“三個一”機制,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乘東西部扶貧協作東風,一批市場潛力大、扶貧效果明顯、社會作用突出的山東企業陸續在湘西投資興業。在古丈縣紅石林工業園區,山東得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800多萬元成立的湘西得象能源服務有限公司2019年年底已投產。這不僅解決了6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帶動當地就業200余人,更有望解決南方省份長期以來缺乏經濟安全的取暖工具這一難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梨子寨。新華社發
二是立足當地特色,培優傳統產業。針對湘西產業特點和文化特色,建設了鳳凰縣周生堂、湘西七繡坊等“扶貧車間”,讓湘西的傳統產業獲得新生。比如,苗繡是苗族傳統的刺繡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垣縣安排援助資金建立苗繡扶貧車間,共有簽約繡工486名。這些留守婦女或在車間,或是坐在家里刺繡,每月就能增收2000多元。
三是發揮生態優勢,發展綠色農業。濟南市立足湘西州生態美、環境好的特點,積極發展綠色有機的品質農業,助力打造湘西城市名片。濟南市市中區在湘西州龍山縣苗兒灘鎮“騰籠換鳥”,建設了占地160畝、有200個大棚的羊肚菌產業基地,實現每畝純收入近6000元,帶動了1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在此過程中,龍山縣安排東西部協作援助資金163萬元,作為代持股金入股,前三年“扶貧股”每年按股金8%分紅給貧困戶,三年后同股同權,增加了貧困人口收入。
四是積極動員大平臺、大企業助力。在動員市屬企業廣泛參與的基礎上,瞄準山東省屬大企業,將水發集團、眾陽科技等山東省內領軍企業引進湘西州。充分利用市區兩級平臺型企業作用,2020年動員歷城控股投入保靖縣產業合作資金近3000萬元,廣泛參與當地項目建設。
3.人才扶貧鞏固脫貧成果
掛職扶貧引來人才“活水”。濟南派遣了一批工作能力強、作風好的干部赴湘西州掛職。選派的掛職干部帶著使命、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做細做實扶貧協作基礎工作,先后選派794名專業技術人才赴湘西州深入基層開展技能幫扶。
強化人才培訓學習。大力支持湘西選派139名掛職干部、576名專業技術人員赴濟南市交流學習,組織貧困村黨組織書記、兩新黨組織書記等赴濟南市進修。開辦農技、教育、旅游、金融、城建等培訓班,培訓黨政干部900人次、專業技術人才5000余人次,舉辦致富帶頭人培訓班28期,培訓1100余人次,313人創業成功。
人才交流對湘西州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通過手把手、心連心的傳授,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脫貧工作隊,得到貧困群眾的廣泛贊譽,涌現出“用情支教”龐金嶺、“好大夫”邢建廷等大批典型。
濟南對口幫扶湘西的獼猴桃加工廠。陳長禮攝/光明圖片
4.勞務協作推動穩崗就業
濟南市勞務培訓資源富集,有不少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或機構。幾年來,兩地以職業技術學校為平臺抓手,緊盯“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人、帶動一片”目標,創新培訓合作模式,深化就業培訓合作。
一是借智借力,搭建就業技能培訓平臺。按照兩地合作協議,濟南市協調陽光大姐、天工家政等為湘西州加強師資力量培訓,選派優秀教師到湘西州開展專題短期培訓班10期,提供專業師資30多人次。
二是精準施教,提高就業技能培訓質量。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實施“定員、定點、定向、定崗”免費技能培訓,實現入學即就業、畢業就上崗的目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三是完善機制、健全多渠道就業保障。堅持鼓勵就近就業和推動勞務輸出并重,不斷從制度體系上加強就業扶貧,實施一系列穩崗就業政策,有效保障湘西貧困人口多渠道轉移就業、穩崗就業。建立“兩個清單”“四個底數”,準確掌握貧困勞動力技能需求、就業愿望,靈活多樣地開展就業培訓,確保貧困人口“愿意來、能留下”。為在濟南市培訓的湘西貧困家庭提供“七免兩補”優惠政策。印發《關于落實濟南市就業扶貧相關政策實施操作辦法》,進一步加大就業扶貧政策支持力度,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助力。
5.消費扶貧助力人口增收
濟南市委、市政府堅持高位推進消費扶貧領域工作,動員部門、企業、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搭建產銷合作平臺,打通經營流通渠道,掀起“湘貨入魯”新高潮,建立了消費扶貧大格局。
泉城義工赴湘西州精準扶貧志愿服務團。資料圖片
一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采購導向作用。出臺《濟南市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將市機關事務管理中心納入全市東西部扶貧協作與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動員黨政機關食堂優先購買湘西州特色農副產品及國家《消費扶貧產品目錄》認定的扶貧產品。
二是打造湘西特色產品直供平臺。圍繞獼猴桃、茶葉等重點特色產業,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優勢資源,建設瀘溪椪柑、永順獼猴桃、保靖黃金茶等湘西特色產品直供基地14個,引導山東落地企業與當地合作社簽訂特色產品銷售意向合同。構建“農戶+基地+合作社+市場”直供銷售模式,將濟南巨大的消費市場與湘西豐富的特色產品“無縫對接”,實現產銷兩旺,當地貧困群眾收入明顯提高。
三是打造濟南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兩地主動作為、積極對接,圍繞線上造“聲勢”、線下抓“體驗”,打造宣傳、體驗、銷售一體化平臺,實現湘西特色農產品品牌營銷效果倍增。在濟南免費為湘西結對縣及企業提供經營場所25處,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建立湘西優質果品直銷窗口,吸引湘西州17家企業、合作社參與打造“湘西特色產品(濟南)線下體驗館”。開放“商會扶貧湘西特產館”網店,建立線上體驗館,以湘西地域特色、綠色健康為主基調,全面展示臘味、富硒果蔬等100多種湘西特色產品,充分發揮線上平臺宣傳效益。
四是搭建“濟南萬人游湘西”載體。通過財政直接補貼模式,開通兩地間直飛航線。立足于湘西州打造的“神秘苗鄉”“土家探源”兩條鄉村游精品線路,建設了45個鄉村旅游示范村、29家星級鄉村旅游區點。出臺優惠政策,刺激市場消費,濟南市民到湘西州旅游憑本人身份證可享受27個景區門票全免、12個景區門票半價、1個景區本地人票價的優惠,以消費扶貧助力湘西州人口增收。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2日 06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